《红日》中学生读后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14日读后感评论92 阅读2632字

《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创作的长篇小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以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我们可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原著里的线索,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从原著入手,通过还原重要历史事件,并加以锚定和扩展,可以让我们的中学生了解,一是山东解放区各时期部队的发展史、山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的意义。二是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歌颂人民战争的胜利,歌颂军民鱼水情。

了解山东地区军队整编史。总体来讲,在解放战争山东地区,经历了从山东野战军到华中野战军再到第三野战军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为了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的形势和准备应付国民党军的进攻,中共中央调整战略部署,决定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和新四军第3师挺进东北;新四军军部率主力一部北调山东,新四军兼山东军区。1945年11月10日,留在苏、皖两省的新四军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1947年1月下旬,奉中革军委电令,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撤销华中、山东军区及华中、山东野战军番号,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和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排列的决定,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1955年4月重新划分大军区时,华东军区改编为南京军区,第三野战军及其各兵团番号即行撤销。

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暴发,共经历四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追歼。从1946.6至1947.6,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内进行。其中,前8个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后4个月努力打破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在山东,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先于2月下旬在莱芜地区国民党第二“绥靖”副副司令长官李仙洲部5.6万余人,后于5月中旬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第74师3.2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了解山东解放区的历史意义。正是由于国民党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才有了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千里挺进大别山,陈粟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平原;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正如毛主席所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他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原著歌颂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其中一个观点就是——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人民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的;人民也正是战争的主力,他们是人民军克敌制胜的基础,离开了人民的支持,人民军将一事无成。无论写涟水战役的守卫战,还是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包围战、攻坚战,以及写在这期间零星发生的各种中小型的战斗,无不写到了战争与人民的关系,突出了人民的力量。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比如小说开头,就以极为深情的笔墨写了战士们的恋土情绪。涟水战役失利,人民军为了在运动中再次捕捉战机、消灭敌人,实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由苏北向山东撤退,不少出身南方的战土不忍离开家乡,他们在即将离开苏北时,争着再喝一碗家乡的水,“过铁路的时候,好几个人不声不响地抓了一把沙土,带到路北来,走了好一段路,才抛撒掉”。想不到一进山东,他们就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欢迎,例如:天还没有黑,队伍到了宿营地高庄。出于战士们的意外,在南方常遇到的事情,在这里照样有。庄口上摆了大缸的茶水,锣鼓“吭吭呛呛”地响着,欢迎路南来的队伍。队伍刚坐下来,还没有进屋子,妇女会、儿童团的队伍,就敲打着锣鼓,一边跳着秧歌舞,来到队伍休息的广场上。她们拉成一个大圆圈,又是唱又是跳的。红的绿的彩绸,像春天的蝴蝶似的飞来舞去。接着还有吹唢呐、拉板胡和唱歌的节目表演。

军民鱼水情,各地人民群众对队伍的大力支持正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最大法宝。这样的恋土情绪绝不是什么落后的家乡观念,而是对热爱子弟兵的父老乡亲的怀念与依恋。与此相对照的是,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比如,小说就以极为真实的笔墨写出了莱芜战役前,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家乡的老百姓像躲避瘟疫一样逃离家乡的情境:有一个五十来岁的人,躺在一块门板上,头上裹着层层的布,血浸透到布外面来。老太太和两个女孩子,坐在旁边泪涕交流地哭着。队伍让出一间屋子,给受伤的和难民们安身。从这批难民的口里了解到,敌人正在砍伐树木,拆毁房屋,构筑工事,同时拉牛、宰猪、翻箱、倒罐地进行抢劫。这个受了伤的人,挨了国民党匪军的殴打。

正是由于人民从自已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的保卫战,所以他们从心底里拥护人民的军队,积极支持战争,无论多么紧急、多么困难,他们都毫不犹豫地表示要粮筹粮,要物有物,要人力有人力,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有。人民的军队因而才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才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少年强则国强,中学生朋友们通过阅读《红日》,一方面可以学好那一段历史,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党史。我们生活在伟大历史的时代,当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永垂不朽。希望更多的中学僧了解那段历史,好好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明天建设的更好做出贡献。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