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4日读后感评论62 阅读1675字

一、先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文中有一小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承上启下,这段文字是什么?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从整体入手,从关键部位切入。)

二、第一段主要写“多可喜”。项脊轩小得不能再小了,而且陈旧不堪,不见阳光,究竟有什么可喜的?

(1.通过自己的“修葺”改变了它,一可喜也;2.美化环境,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体现出来,二可喜也;3.安静,适于读书,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三可喜也;4.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四可喜也。总之,经过修葺由原来的“小”“破”“暗”变得“亮”“雅”“静”。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常与天地自然相往来。项脊轩虽小,但自得其乐,其境界却很大。这使我们想起了《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有了精神追求,陋室不陋,陋室也美,当然可喜。估计学生的回答有缺漏,或不到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非常重要,而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适时地启发引导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三、读第三段,说说“可悲”的事情有哪些呢?

(作者写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分家,第二件是回忆母亲的音容笑貌,第三件是回忆祖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好好的一个大家庭四分五裂,鸡犬不宁,动荡不安,当然是可悲的。为什么分家?过不到一块了,闹矛盾了。矛盾不可调解,只好分家。家庭的衰败给作者心灵上蒙了一层悲哀的气氛。作者八岁丧母,一个幼儿失去了母亲,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他可能经常在梦里见到母亲,甚至醒来哭着喊“妈妈”!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女性。但是家庭负担沉重,子女太多。作者在《先妣事略》中写道:她不想怀孕,妪让她喝生螺避孕,结果造成不能说话,最后郁郁而死。《项脊轩志》中,老妪描述作者母亲的音容笑貌,作者仿佛真的看到母亲就在眼前,所以,他听着听着就哭了,老妪也哭了。这多让人伤感呀!这给作者心灵蒙上了又一层悲哀的气氛。祖母对他寄予厚望,把振兴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祖母拿着祖先使用过的笏板说“他日汝当用之”,此时祖母的心情十分复杂:关切、喜悦、希望、担心。这是第三层气氛。此时作者内心感情更加复杂,家庭的衰败,母亲的去世,祖母的厚望等各种感情一起聚拢心头,百感交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于是“长号不自禁”。真是令人悲伤万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阅读如果不伴随想象和联想,就无法读出文字的隐含意义。)

四、这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三件事情的排列是有内在逻辑的。一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二是层层铺垫,感情层层深入,最后达到高潮。从写作的角度看,对材料的安排是一个技巧。可以联系其他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先让学生比较,最后教师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五、从句式上看,写“可喜”与“可悲”,句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写“可喜”多用四字整句,整饬、流畅,富有节奏感,明显带有骈赋的痕迹。写“可悲”换用散句,因为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不宜用整句,散句的朴实无华更能表达作者真挚的的感情,也更能打动读者。这是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目的是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启发,而且阅读和写作不能分家。可以横向比较,阐明朴实的语言和真挚感情的关系。)

六、从“余既为此志”开始到结束,以上是十八岁时写的,后面是补写的内容,大概是35岁左右时候写的。请同学们考虑,隔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另写一篇文章,而非要合在一起呢?

(因为补写的内容与项脊轩密切相关,而且也包含喜与悲。那么究竟归到“可喜”那一部分中,还是归到“可悲”那一部分中呢?似乎悲喜交集,单独成段更好。写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摄取了一个夫妻和谐恩爱的镜头,读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但是,正因为可喜,所以才更加可悲,物是人非,人去轩空,回忆起来,伤感无限。“余久卧病无聊”一句透露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最后一小段也是如此。总体来看,本文的布局十分讲究:全文以空间为经(纵),以时间为纬(横),纵横交织。作者善于把经过筛选来的零散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来,用这间“老屋”的历史把它们有序地贯穿起来,用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最后将全文再完整朗读一遍。从整体到局部,最后回到整体。)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