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13日读后感评论121 阅读2457字

《考工记》以陈书玉为中心讲述了陈书玉以及与他并称为“西厢四小开”的大虞、奚子、朱朱在时代的浪潮下跌宕起伏的一生。陈书玉是故事的主人公。陈书玉来自于钟鸣鼎食之家,虽然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衰败不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书玉的生活虽算不上锦衣玉食,但也不缺。“八·一三”抗战,学校内迁,陈书玉到了大西南,重庆的沙坪坝与九龙坡。到了1944年底,抗战胜利的前夕,陈书玉又回到了上海家里的老宅。他似乎大本事没有,但就是待人实诚,处事热心,一生也没有结婚。

在“西厢四小开”中,陈书玉是四人中心地最善良的人,在朋友有困难时总是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大虞父亲因为受了国民党官员的一套明式家具犯了事,被扣上了通敌的罪名,陈书玉便陪着大虞找奚子帮忙,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虽然最后还是未能亲自见到奚子的面,但总归大虞父亲回来了;后来朱朱犯了事,锒铛入狱,朱朱的妻子冉太太找他帮忙,求陈书玉为她“引个路”见一见奚子,陈书玉哪怕以已经知道奚子不大可能会帮忙,上次大虞之事“无功而返的造访,投石问路且无回应,还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名,无疑就是拒绝。”可因为冉太太的恳求,陈书玉还是陪着她一次次找奚子帮忙。就如同冉太太在给陈书玉的信中写道:“阿陈你依然如故,只帮人,不让人帮你。”

陈书玉对爱情和婚姻是悲观的,畏惧的。他原本是“西厢四小开”四人中最有女人缘的,结果却落了单,终身未娶。因为陈书玉总因为各种顾虑不敢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面对爱慕的女子时总是选择逃避。先是采采,陈书玉在采采对自己表现出了男女之意时,选择了疏远采采。那时的陈书玉经济拮据,面对采采这样如烈女般的女子时,总是畏怯的,他总觉得自己配不上采采,所以面对采采的示爱,陈书玉最终选择了逃避。陈书玉面对冉太太时也是如此,初次见到冉太太,他竟觉得“卑下”,虽然后来他有对冉太太产生了钦佩之情,但他对于婚姻是怀着恐惧心理的,“婚姻这桩事——他庆幸自己没有一脚踏进去。”出于对婚姻的恐惧,陈书玉最终没能对冉太太表明自己的心意。其实阿陈有很多次组成家庭的机会,副校长的小姨子、学校里两位待字闺中的女教师,她们都或多或少对陈书玉怀有男女之意,但对于她们的表白,陈书玉“只觉得可畏”。究其缘由,是因为陈书玉不敢承担婚姻带来的责任。

陈书玉在生活中是无比被动的,就如他的就业之路都在朱朱、大虞等人的推动下一步步向前进的。陈书玉一开始去朱朱的画报谋职,是由于朱朱的邀请;他之所以去大虞的红木铺挂牌修钟表,是因为大虞对他的建议;最后陈书玉选择了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走上教师生涯,也是因为“弟弟”向他推介了小学,有了“弟弟”的引荐,他才敢“探探路”。如果朱朱的画报不倒闭,如果大虞家的红木铺不犯事,陈书玉可能会在画报、在红木铺做一辈子。

陈书玉的命运与南市老宅交错在一起,共同经历着时代的浪潮。小说当中多次提起老宅的来历,“大伯母说是老祖宗从一名大官手里买下,至于哪一朝的官,什么品级,大伯母也说不上来,只是领他到前天井里,抬手向天一指:看见吗?要不是皇帝恩准,谁墙头游龙!门头上果然二龙抬头,向两边逶迤”,“祖父说,这宅子的原主当是京官,因宅基正北正南。上海地方,设在江湾滩涂,高低左右难以取直,却可推出中轴线来”,“他想起祖先,据传从一名归隐的朝官手里买下这宅子。”。从陈家的高祖买下宅子开始,整个大家族一直居住在这里,到了陈书玉这一代,家族便开始颓败了,“在他可视范围内,家中无一人有经营,相反,多是无业,也不知坐吃多少代了,至此尚可继续。”居住在宅子里的人,不善经营,坐吃山空,陈家的没落是可以预见的了。而老宅成为陈家家道没落之后显赫光耀的遗存,也是陈书玉作为“西厢四小开”的仅剩不多的底气。到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有资本的家族成为被革命的对象,人人以无产阶级为荣,象征着旧社会的老宅反而成为了陈书玉的负担,大虞在父亲出事后就曾提醒过陈书玉对他说:“如今是无产者的天下,有产就是有罪,我担心你家的宅子……”。

果不其然,陈书玉的生活处处受到老宅的影响。陈书玉“有些忌惮这宅子了,清晨,推车出门,听车轮子底下的咯㘄声,就有一种放飞的心情。他羡慕那几个搬出去的堂兄弟和嫁走的妹妹,年轻一辈的离去,使得旧宅愈加颓圮,暮气沉沉。他也想搬出去,可是去哪里呢?就算有地方可去,祖父母,父母亲,怎么办?”宅子成为了陈书玉身体和心灵的枷锁,将其束之深院,而不可逃脱。到了大跃进时期,陈书玉主动将自家祖宅交给政府,“他家的祖宅从人民手里来,理应回到人民手里来,理应回到人民手里去,事实上,区里正筹备一工厂,厂址就在宅子地上。”这使陈书玉轻松不少,在老宅开办工厂,使老宅也活过来似的。文革时期,老宅引起了红卫兵的注意,经受了一次抄家。因为老宅的存在,仿佛他也变成了罪人。老宅在文革暴风般的席卷中苟延残喘,终于迎来改革开放新契机。在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之时,老宅成为了令人垂涎的资产,引来了人们的争夺。当陈书玉再度因老宅修葺一事去地方图书馆查找资料,结果无功而返,但“他轻松不少,仿佛卸下一桩重负”。这种轻松藏在老宅的描绘里,“再回到家中,看宅子似也破得好些了……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玻璃钢钉棚,照在西墙上的砖雕;傍晚,则是东墙上亮起,深浮雕的线条镶了影的边,变得立体,就像活了”。陈书玉的生活已经与老宅密不可分,陈书玉似乎变成了被老宅决定命运的人物。但宅子本身并无意义,意义都是人类赋予它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老宅的遭遇是它必然的,就像陈书玉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他必然要经历的。

正如论王安忆《考工记》之处世哲学中所说:阿陈是跨越新旧两朝的人,新与旧在他身上交错,他像化蛹的蝴蝶,经历着巨大的嬗变,他一生都在寻求这变化当中的不变。他以大半生的经验来看:一动不如一静。随岁月越发不可更改的念头:任何事保持现状最好。阿陈秉持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处世哲学——中庸。既随波逐流,又独善其身,甚至济人济世。大时代的浩荡激情与阿陈无关,阿陈选择不变应万变,阿陈选择平淡即是太平。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