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集中时间将田浩先生所着的《朱熹的思维世界》一口气读完了,但凡好的作品,读起来都有这样的感觉。合上书,思绪久久无法平息,心境似乎仍旧停留在作者所描述的宋学世界里。
关于朱子学而言,从12世纪开始至近代以来,都是学习研究东方文化,乃至东亚文化无法绕开的人物,他备受尊崇,也备受质疑。但作为思想史的研究者,田浩先生以不同的视角,带领我领略了宋代学人别样的风采。
今日将我写的一些读后感发给了志伟老师,果然不出所料,受到了批评,因为我的读后感立只写了此书的缺点,并未能找吸收其优点,这可以说是读书的一大忌讳。经此当头棒喝,细细回味一番,《朱熹的思维世界》这本书,亦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优点。列举如下;
第一、视角独特,以往的学者研究朱子,大多是以朱子为中心,以演绎宋明理学,如此则容易让人忽略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贡献。本书通过四个部分将朱子学的形成与发展做了一次详尽而完满的展示,先由宋代儒学的大框架里拈出了道学一脉,又从道学最初的演变及形成,以人物为中心,从而引出了朱子学的发展及建立。
在此过程中,张九成,胡宏被追溯为道学的开创者,而这一叙述打破了以往以周敦颐为开宗的说法(或者只重周敦颐)。再就是张南轩先生和吕祖谦先生对朱子学说的支持,使得朱子的思想在风起云涌的道学中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乃至于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可以说,这两位先生不仅在思想上促进了朱子思想的系统化进程,也将朱子本人推到了道学的中心。若无此二先生,则道学之发展不知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第二、还原历史。一是朱陆之辩,朱子与陆学间的纠纷自古以来,莫衷一是,研究朱子的人,一般会忽略朱陆间的地位升降的演变,而这一点,正是作者所在意的线索之一,自鹅会之后,朱陆两派从学术辩论到门人间的口诛笔伐,演绎了宋代学人求学之心切,门户斗争之激烈,可谓剑拔弩张,精彩纷呈。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下,才让宋代思想史变得更加的多彩与迷人。二是朱子的上位,朱子是如何从学者入祀孔庙,其中之细节,我个人之前并未有过多了解,通过本书的讲述,使我有了清晰的认识。朱子入祀孔庙,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通过本书,可以将朱子生平的外在活动概括成一个“党”字,初期之“吾党”,中期之“党禁”,后期之“党人”推动,近三代人的努力造就了理学在儒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吾党”是朱子在宋代道学中最先引用于墓志铭的,由此拉开了道学逐渐与宋代儒学独立的序幕,而道学在这一时期,在吕祖谦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特别的印记,比如服饰、言行、语言等于一般儒生有了很多的区别,以至于吕祖谦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文章就可以辨别出道学人士。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道学学人逐渐走向政治中心,甚至开始影响整个宋代的意识形态。“吾党”之观念到了吕祖谦与张南轩去世之后,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朱陆之间由学术辩论进入两派间的白热化状态,由此则确立了朱子学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有两个方面是本书的又一新观点,一是门人的努力,朱子门人与陆学门人在学问的上的差异致使朱学更具优越性,朱子重读书,他的门人大多是知识分子。而陆学重实践,门人多为平民百姓,甚至是不识字的人。当朱学门人不断从政的时候,陆学的门人还在种地,这一差异使朱学占据了更多的话语权。二是政府的需要,朱子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而此时的整个宋朝的学术风气由此转入低迷,向来主战的道学派无人发声,加上金国为了统战需要,他们为了迎合文化需要,在北方不仅修建孔庙,还将北宋五子列入祭祀的行列之内,从文化上,金人已经占据优势。为此迫使宋朝不得不对之前的“党禁”做出让步,由此则促使了朱子入祀孔庙的进程。
第三、请下神坛。读钱宾四先生的《朱子新学案》则知朱熹是朱子,读《朱熹的思维世界》则便朱子是朱熹,不同的视角,给予不同的诠释,读此书,可知朱子是平凡的,他也有自己的成见和思想的局限性,而朱子被称为有宋一朝儒学之集大成者,这份殊荣不仅属于他个人,也有先辈人、同时代人、后学的贡献和努力。他们犹如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理学这一思想的结晶。
然而,此书也有一些不解之处;
一是作者对于原文的引述较少,对于后人的研究成果引用比较宽泛,无法充分展示当时学人之间的激烈辩论。
二是关于朱子对吕祖谦、张南轩逝世后的批评有失公允,作者认为朱子对吕祖谦、张南轩逝世后的批评在于巩固他个人的学术地位。但在《朱子语类》里,朱子对二位先生的批评并无太大篇幅,对其非处也仅限于部分与自己有差异的学术分歧上。我个人认为,朱子之所以如此,也只限于学术分歧,与树立个人的学术地位无关。
二是朱子对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位先生的批评,作者认为是在排除学术障碍,但朱子的原着里也有许多表彰两位先生的地方,比如朱子称赞东坡先生由于文学功底上,对于《易经》的注解上能了知根本,其文章诗词也很优美等。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只是朱子为了辩论学术脉络,以加强门人在思想上的区分。
三是作者讨论最为深刻的处是朱子写给孔子的祈祷文,他认为朱子的这一举动有两个目的,一是做给他的学生看,利用类似的活动,以便让后进的学人在心里产生惭愧心,从而痛改前非。二朱子把自己当成了孔子与朱子门人间的媒介,以此来提升他的道通地位。作者提出的这一点,虽新颖,但并不符合历史客观事实,即朱子所奉行的正心诚意的修养宗旨,若朱子对孔子的祈祷文仅仅局限于树立自己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教育,则有违“正心诚意”的宗旨,这一点,通过朱子的言行便可以知道,若他果真如此做,则为不诚,乃世人所不取。我个人反倒认为,朱熹之所以祭祀孔子,有两个原因,一是把儒学向半宗教化引申,以应对佛教与道教的影响,甚至是一种反击。二是借此来提升恭敬诚意的内外修养。
当然,以上三点,也仅是个人的一点拙见,本书对我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不失为一本可读的好书。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