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观摩过许多名师的课堂,看他们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深深叹服和无限羡慕的同时,心里也有更多的疑惑:他们何以能够成竹在胸呢?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他们如何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呢?
当我看了20位语文名师的备课手记《备课到底备什么》之后,才豁然明白,他们课堂的神清气闲,决不是横空出世,有太多隐形的默默付出是看不见……
一、阅读——为备课积蓄底气
余映潮老师写自己2012年参加高规格的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时的备课历程。领到教学任务——《孤独之旅》后,余老师阅读了曹文轩老师的大量小说作品。余老师的“备课日记”这样写:“从8月7日起,我就真正进入了备课阶段。下载资料,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直到8月18日正式上课。”课后让评课的曹文轩连连惊叹——“他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他广泛了解了我的作品,了解了我的文学思想,把课讲得如此透彻和清楚。”
王世发准备的《琵琶行》这一课时,更是查阅了关于对这一课的评价文章40篇,同时又查阅了关于本课主题的相关资料;程少堂准备的《沁园春·雪》这一课,仅准备有关书籍就20本之多,最后达到50本,又找了相关的文章有近40篇,真的是达到了“跳出语文教语文”的境界,使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这四个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茹清平为准备《再别康桥》,更是了解了徐志摩的生平、别人评价、相关作品及有关康桥的内容,让课堂有了意蕴悠悠的味道,课后还有学生发电子邮件继续探讨本文的相关问题;齐泽宏在准备《故都的秋》时,查阅资料,研读关于郁达夫的散文特点的文章近40篇……
这种积蓄,如同拉满的弓,课堂上怎么会没有底气呢?
我也曾详细地安排了自己的读书计划,阅读很多书籍。虽然我也仔细阅读每一本书,认认真真地摘录了几十页的读书笔记,但仍然感觉自己达不到一个高的层次,更多的是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喜欢王君老师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令我感动,都能直抵我心底,边读也边做了几页摘抄,可惜除了佩服王君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欣赏她的课堂教学智慧外,没能用心挖掘,为我所用。
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书籍是学校的学校,阅读是教师最好的备课。”让我们仰仗阅读,努力成为智慧型的教师;让我们仰仗阅读,让备课拥有最大的底气。
二、学生——备课的核心要素
肖培东老师在《备课到底备些什么》一书中说:“教学中有价值的停留,是一种匠心,是一种品质。教给答案,只是满足于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成为我们的智慧。教学,永远不是一个赶时间的推进。因为,我们是为学生的学而来的。”因此在备课时,备生也是很重要的要素之一。
钱梦龙老师曾说:“有时我借班上课,课前先让学生提出问题(通常要求学生制作问题卡片)。尽管我完全不熟悉学生,但只要一看问题的质量,对怎样教读就已经有了七分的把握。”他多年前借班执教《故乡》,该班学生在自读中总共提出600多个问题。他说:“我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确定教读内容及步骤,是在收看学生的问题以后开始的。第一步工作是筛选问题,这几乎是一项披沙拣金的工作,花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质量不高的问题很多,还有不少重复的,好在问题总数较多,经过大量淘汰,剩下的问题倒也颇有讨论的价值。第二步工作是按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排定讨论的顺序,并估计学生讨论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初步考虑了应付的办法。”
李卫东老师在《范进中举》备课手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自己授课前的“一份调查”。在收到学生的“问题条”后,他把问题分类。第一类,大而泛的问题。如: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第二类,具而微的问题。如:胡屠户上集去找范进,为什么“连斟两碗酒喝了”?“文曲星是打不得的……”第三类,真而切的问题。如:范进为什么会疯,为什么只有打范进才能治他。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第四类,态度不真诚的问题。如:范进大人一天杀3只猪,一年杀多少只猪?一只猪3文钱,问一年卖多少钱?经过统计、分类和比较,李老师决定重点处理第三类问题,原因:第三类问题最多,是真问题且指向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处理好第三类问题,第二类问题一般能迎刃而解;解决第三类问题,顺带也就对第一类问题作出解答;第四类不具代表性,姑且搁置。
一节高效的优质课,功夫往往在课外。阅读本书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当面对“茅塞不开”的学生无计可施时,想想自己的课是否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在我校以“做学生生命成长的导师,育未来全面发展的英秀”为办学理念的影响下,我牢记“胸中有学生”的备课核心,让学生登堂入室,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需要以终生备课的态度执业从教。所以,静心阅读,永远是备课的底气;研究学生,永远是备课的核心。我们只有坚持这样备课,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贴近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