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逻辑》是丛龙峰先生的大作,每一次细细品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拳家有言——人有三世:前世、今生、来世;拳分七品:门外、入门、阶第、登堂、入室、开窍、神化。拳道如此,学习商学类知识也大致这样,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总有不同感悟体会。寥寥数字,把某一段时间的体会记录下来。
一、组织的目标
一个组织里,投资人为了投资回报、组织要实现生存、发展;而对于绝大多数员工来讲就是实现劳动力价值,不同的是有些员工还更注重远期的报酬,包括当下的薪酬、未来的晋升空间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不管是投资人、职业经理人、普通员工,简单回归到一句话,他们的努力都希望通过物质利益体现。
作为一个组织,利润是生存的必要基础,但却不可能纯粹就是追求“钱”。一个组织在社会上生存,她能否长久存在取决于是否有存在的价值?一种经营模式、一种商业逻辑下某种经营模式已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组织的所有成员无论怎么努力,投资人、员工和社会利益相关第三方都不可能是多赢的对象。
一个组织能够存在,取决于她的存在价值,那么组织的定位什么?远景目标是什么?近景目标是什么?她将为社会、为客户解决什么痛点?在“利他”思维下,帮助别人解决了痛点,组织能够生存下来,才有机会在生存之余实现自我价值。
小时候我们街边常见的补铁锅的、磨剪刀的……许许多多我们童年熟悉的行当在这个世界上已消失了,他们何尝不是一门手艺,从业人员何尝不是很努力、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谋杀,但这些行当在今天的没落在新的环境下,旧的模式已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组织,要么革新,顺势而为;要么继续苦苦挣扎。
一个组织,她的定位是什么?没有了定位,没有了目标,犹如盲人摸象,在泥泞的道路上摸爬滚打,精神很可嘉,但你想去哪里?去干吗?——或许很多人是不清楚的,纯粹无用功。
二、组织的协同
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个人英雄不再提倡。组织在草创之初,确实创始人能力很重要,但如果仅靠一两位“英雄”,组织很难壮大。
一个组织因工作需要,或许分为很多不同的管理层级,但目标必须是一致的,那么这么多层级的伙伴如何实现高效协同?
好比,一场宴会招待,操办人个人能力很强,买菜做饭样样行,但他的助手、团队伙伴不知道要干什么,有人做中餐、有人做西点,有人发呆、有人跑来跑去到处救火……最后上菜时间到了,客人不知道今晚到底吃了一餐什么饭?杂乱无章,不知所谓。
早几十年,或许半个工厂,接个订单,招几十个工人,没日没夜干,工人拿到了理想的工资,投资人拿到了数倍的投资回报。但今天这种机遇已不再了。一是信息的高度透明、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对于所有人都不是什么秘密,要高额的回报?不现实!二是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或许几年前人家干这个行当赚到钱,今天我们入行,就只能等着被割韭菜了。很多产品、服务的价格水平基本停留在10来年前的水平,甚至更低,但是原材料、人工的费用攀升已是翻倍增长。
组织要实现良性发展,不是《经济学原理》里提及的“剩余劳动价值”我们今天如何实现最大,而是企业组织效率如何实现提升?在多数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组织协同的效率是无比低下的。
不久前抖音上有个视频,非洲兄弟的作业模式——一个人先把沙子装袋子,另一个人把袋子挪到1米外的地方,第三个人再把沙子倒出来,我们大陆生长的人觉得很可笑。我们的作业模式就是一个人,一把铁铲就可以完成了。
但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很多组织谈不上“协同”,组织里有些人能力很强,但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也有些大概知道做什么,但又不会做,而最可怜的是顶层设计者或指令的传达者,大致知道要做什么但没有很好地宣贯,一下子哪里协调工作、一会又这边解决问题,忙得不亦乐乎,皆因指令传达到一线,完全变了味,组织的目标模模糊糊,似乎操作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对,中国式思维习惯说“你们自己好好领悟下”(标准化表述通常为——认真学习领悟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执行)。
在很多资质评审中,都会提及“标准化”,很多组织也都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但什么是标准?标准是什么?却没几个人知道。
没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无从谈起。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