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一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那日我和朋友在上海街头漫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突然间,听到英语听力的声音,转头一看,是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一个小姑娘,看样子,大概小学四五年级,脖子上挂着一个老年手机,在以最大音量外放着英语听力,混着汽车的隆隆声,鸣笛声和人群里嘈杂的交谈声,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听清。可不管有没有听清,英语听力还是要放的。
这一幕让我想到最近讨论很火的“鸡娃”。“鸡娃”,百度百科解释,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为了能够让孩子变得优秀,不停的给孩子安排学习和生活,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与“鸡娃”相对应的,还有“青蛙”(普通的孩子)、“牛蛙”(某一方面或者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数学比较好的叫奥牛,英语比较好的叫英牛,两项兼具叫英奥混血牛)和“素鸡”。我无比同情这一代的小孩,但我同时也能够理解各位虎妈狼爸的良苦用心。所以,在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关系出了差错。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用阿德勒心理学谈谈我们该怎样教育子女。
01父母和子女
父母和子女,是抚育和被抚育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人际关系。阿德勒在提出“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的观点后,进一步提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换言之,按照阿德勒的观点,如果我们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要进行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
那如何进行课题区分?阿德勒的观点是考虑结果的承担者。如果这件事需要自己来承担结果,那就是自己的课题,反之,就是他人的课题。
依此观点,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选择不学习,由此所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不要说孩子没有前途后果的最终承担者是父母这种话,因为中国目前的现状表明,不管孩子多少岁,都在榨干父母,或者是攫取父母的资金,或者是挖空父母的时间精力等)。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而言,这是子女自己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既然是子女自己的问题,那么父母就不要大加干涉。
这一点,对深受“孟母三迁”熏陶背景下的人们来说,的确有些难以接受。但其实仔细一想,并无道理。父母常常会说,我们这是为你好,可事实上是,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和支配欲?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我越品读这句话,越觉得饶有趣味。成年后,我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成长为一个舒展的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我们是自己,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后,我们不会因为对方的进入,丧失和自己相处的独立性,仍是做自己。在学会两人相处后,迎来新的生命,开始人生的新阶段,三个人一起相处。在这份关系中,我们仍旧做自己,专注地做好自己的功课。
02我们该如何正确教育子女?
可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不学习,去逃课和做坏事么?不是的。蒙特梭利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精神胚胎,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样子,父母就做好孩子的守护者,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就可以。
但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呢?阿德勒认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建立信赖关系,虽然不能对孩子的问题妄加干涉,但是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可以告诉他,我随时准备给予帮助。在孩子请求帮助时,父母要积极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建起“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但在孩子没有求助时,不可以指手画脚。
另外,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呢?阿德勒表示,我们既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小孩。(批评会打击小孩,表扬会让小孩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两者都是评价性的语言,容易形成纵向关系。)我们应该鼓励小孩,感谢小孩。
胡适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中国的父母期待子女说谢谢,子女期待父母说对不起。按照阿德勒的观点,我们不要以行为的标准,而是以存在的标准评判他人,仅仅因为孩子的存在感到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感激,就会产生自身有价值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促使孩子获得勇气,进而成长为自己精神胚胎的样子。
如果父母和孩子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说不定,社会会正常很多。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