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褚时健去世,也是我首次在kindle上开始阅读这本书的记录。当时所有的媒体都对褚时健传奇的一生写了很多推文,其中褚时健的忘年交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将巴顿的一句话放在他身上,成了媒体报道的一个基本调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在谷底反弹的高度”。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中国社会最变幻莫测的几个年代,他的一生很好的验证了这句话。
这本传记真的很厚,前前后后花了5个月的碎片时间才完整阅读完。从童年时代到老年时代,传记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词是“认真”。
从小,褚时健就要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下河拿鱼要比别人拿得多,烤酒也不输人,他会仔细研究规律,并一次次实践。他说:“做一件事,力气一样花,马马虎虎地做力气就白花了,认真总是没有错。”这个特点在他后来在玉溪卷烟厂担任厂长的时候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对机械的专注研究、成本的核算、对质量的追求等等各个方面的细节,无一不体现着这个品质。当他后来步入人生低谷,入狱四年,74岁出狱后,在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二次创业,靠着钻研和认真的精神,种出了口味独特的橙子,将“褚橙”做成了品牌,享誉全国。他认真到什么程度?24万棵果苗运到果园后,他一眼不放松地盯着农户卸下果苗,稍微没有摆放整齐都会做出提醒,注重细节到极致。所以有人评价他说,褚时健是中国当下社会难得的有着匠人精神的企业家。
其实看到很多地方,我跟褚老有很多共鸣,特别是做事的态度,但是我少了他的魄力与勇气,最重要的还是这份认真的精神。我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高大上的设想与目标,但是忘了脚下的路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用过一句话,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褚时健在认真的基础上,有着明确的目标,他能为这个目标不懈奋斗,直至成功。但他从来不会功利地为了某个意图去做一件事,他之所以二次创业,我想未必是为了挣钱,更多的可能是为了证明“我可以”,能把一件事做好,能重新获得生命的价值。在玉溪卷烟厂工作的时候,他能在国家固定专供烟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烟的品质,冲破重重阻碍开辟出自己工厂的“第一车间”,学习先进的技术,打破传统,进行烟叶种植工业化的管理。在国外学习考察的时候,他向技术员、种植烟叶的农民等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请教,并拿笔记本一一记下。书中无数个细节打动着我,通过褚时健反射出的我自己,我甚至觉得自己把前二十多年过得有些马虎与粗糙。
身处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大跃进、文革等等中国的特殊时期,青年时期的他丧父辍学、参加革命,所以后来才能说出“经历过的东西,对你都是有用的。你觉得那时候条件很苦,可谁知道今后会不会更苦。”这样有深刻见解的话语。
我无法感同身受,我生来就处在安逸的年代里,但是褚时健的经历却引发了我的思考,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否安逸就会埋没本该有的英雄?当代社会也许节奏很快、很浮躁。我们甚至不愿意停下来复盘一天的得失,不停地往前赶路,这个时代缺失的到底是什么?是苦难吗?是身心的磨练吗?难道把褚时健放在这个时代里,他就不会成功了吗?不是的。“褚橙”的品牌已经证明了一切,他不仅在那个年代可以,在21世纪也可以成功。早已过了耄耋之年,却仍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于创业,丝毫不缺勇气,像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放下了过去的名誉和苦难,一切都从头开始。很难想象,一个白发苍苍70多岁的老人,为了研究橙树的科学的种法,竟突然还能拿起各种专业书籍学习理论。有这样专注与执着的“工匠精神”,在任何时代,不成功也很难。他也曾说过,其实做一件事之前,并未想过会成功,只是一步步认认真真做好了,结果也就自然而然成功了。归根结底,我们少的是一分耐心与认真的态度。而这份态度是经得起任何时代与情景的考验的。包括在褚时健被打倒流放到农场里的日子,在短暂的消沉后,他又拿起了他一贯“认真”的精神,认真把艰苦的生活经营好,认真把手头仅有的工作做得出色。
回顾自己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心理与精神容易崩溃,进而导致自暴自弃的行为。我们其实没有这么脆弱,在褚时健低谷时,女儿自杀,骨肉分离、人生至痛。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苦难是无限度的,但是你选择站起来,还是一直趴着,跪对生活,这才是关键。面对困难,褚时健的岿然不动、初衷不改的自强打动着我,面对生产,褚时健认真做事、有劳有得的理念影响着我。其实正如他说的,国企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最终还是为国家创造利税的,所以他带的企业,就是要赚钱。对于我们而言,此时此刻,这个“利”是什么呢?
身为教师,培育好下一代,不误人子弟,这是我们能为富强的国家创造的利;身为儿女,孝敬长辈,给家人多一份关怀与爱,这是我们能为和谐的社会创造的利;身为个体,认真生活,热爱生命,这是我们为自己的价值能创造的最高的利。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创造出褚时健带来的这么多的财富,但是我们可以继承褚时健的精神,创造出自我最高的价值。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