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幼儿园》揭示了创造性学习的四个根本特质:项目、热情,同伴和游戏。用幼儿园的精神改造我们的学校,重塑我们的教育,是这本书给我们所有人的启示。
本书作者米切尔•雷斯尼克通过Scratch这个例子,说明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急功近利地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从长期来看,教育把孩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和我的阅读课一样,我更看重的不是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共读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哪些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变成什么样的人。
然而,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有了更强大的工具,正如雷斯尼克所批评的,大部分教育技术都只是在帮助孩子更多、快、好、省地学习知识,而没有被用来更好地促进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为了满足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打破教育系统中的许多结构性障碍,才能通向终身幼儿园的道路。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学科间的障碍,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科学、艺术、工程和设计一体化的项目;打破年龄的障碍,让不同年龄的人可以相互学习;打破空间上的障碍,将学校,社区中心和家庭的活动连接起来我;打破时间上的障碍,让孩子们能够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基于兴趣而从事项目,而不是将项目挤压在一节课或课程单元的约束之下。
打破这些结构性壁垒并不容易,这需要人们改变对教育和学习的看法,现在才是漫长旅程的开始,希望全世界都来积极参与变革。这与《未来学校》《让学校重生》的理念和愿景一致的。
这本书的译者是一对夫妻,他们育有一对儿女,曾经做过程序员,翻译这本书起初也是因为他们对Scratch编程语言特别喜欢,也想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创造,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本书最强调的“我是”特性是创造力,因为能够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大重要意义。
雷斯尼克就是会注意利用技术来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库尔特•冯内古特说过:“计算机教孩子的,是计算机能成为什么;一位优秀的人类教师教孩子的,是孩子能成为什么。雷斯尼克在本书中所展示的,就是如何让计算机做到一位优秀的人类教师才能做到的事,即帮助孩子成为“他是”的那个人。这也是对技术和人类本质关系的探讨。
人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我有”,极尽可能多的占有东西,从物品到技能、名誉,再到时间上的不朽;另一种是“我是”即重在关注人生本身,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我要做什么?
显然“我有”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被动的生存方式,“我是”才是一种真正积极主动的生存方式,你清楚的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有”和“我是”之间也不矛盾,就像你拥有了一些东西,才能更好的成为“你是”的那个人,而你想成为“你”,在现实中也往往要通过拥有些什么才能达到。
更耐人寻味的是,“我是”还能促进“我有”。
“我有”是向外求,只是暂时的,“我是”是向内求,才是长久的。
达到美好人生的关键是你的内在动机和价值观,正如《大学》所言:皆以修身为本。这也是说,在物质快速升级的同时,我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认知升级,而是心理升级。过去,大部分人必须按照“我有”的生存方式生活,而“我是”的状态不过是少数贵族和智者的奢侈享受,但到了21世纪,“我是”的生存方式才是明智的选择,你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追求“我是”的生存方式。
这本书就是用技术来支持“我是”状态的完美例子。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本书作者却在一次采访中说“因为大部分计算机到现在都还没有被孩子所用,而是计算机掌控了孩子”从表面上看,是孩子在使用计算机,但实际上孩子是被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者掌控了。
而Scratch却完全不同。Scratch提供了一种环境,让孩子去自主的探索,老师们在教孩子Scratch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不仅是在帮助孩子掌握一项编程技能,而是在努力帮助孩子成为一种人,一种充满创造性、好奇心且好学、自信、喜欢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人。
毫无疑问,这是21世纪更需要的那种人,也是能在21世纪生活的更充实,更幸福,更能蓬勃发展的那种人。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