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点缀得花香弥漫。”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读过后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问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在我的教育教学中常遇到低年级的小孩子在课堂上控制能力、注意力都相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较差,课堂上时不时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夹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漫在自已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的、更有个别下座位跑的……面对这些场景,老师不得不树立威信,上课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确实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
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大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于是,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在之后的教学中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共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励給孩子,把赞扬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这样的老师呢?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别人,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