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5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9日读后感评论82 阅读1661字

有一个阿拉伯人被发现死在了海滩边上,凶手被逮捕了,他就是《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

预审调查法官非常不解,为什么默尔索在开了一枪之后,又要对躺在地上的尸体连开四枪,而默尔索沉默不语,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

警察在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默尔索不是一个“好人”。

在命案发生的几个月前,他的母亲刚刚在养老院去世,在守灵的晚上默尔索喝咖啡抽烟,表现出完全不在乎的样子;

在母亲即将下葬的时候,有人问默尔索要不要再看一眼,默尔索没有表现出丝毫留恋,直接让人将棺材盖钉上,他心里反而因为“将要上床睡上十二个钟头”而充满喜悦;

睡足了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女朋友,两人相约在电影院看着滑稽电影,母亲的死亡对他的生活毫无影响。

如果不去探究书中隐藏的细节,只看事情发生的大概,我们都会觉得默尔索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他的想法和举动都足够冷血,理所应当被判处死刑。

但事实是什么呢?

加缪在书中非常小心地进行了暗示,默尔索将母亲送往养老院是因为母亲曾对他抱怨一个人很孤独,主动要求去养老院;

喝咖啡和抽烟仅仅是为了提神,没有任何享乐的意思;

而在他看来,3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任何区别,对于死亡他早已看得很开了。

也就是说默尔索并不是一个带着仇恨的冷漠的人,他只是对所有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但这些为什么会成为他最终被判处死刑的重要依据呢?

我们的世界有一定的规则,大部分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被彻底地规训,不光要过自己的生活,还不能跳出社会布下的种种不言而喻的生存禁锢,而默尔索主动跳出这些禁锢,成了世界的局外人。

对于他来说,整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是怎样的他并不关心,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默尔索是“存在主义”的典型代表,就像尼采曾经喊出“上帝已死”的口号,向世人呼吁,人活着不为了什么特别的目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

默尔索过于清醒地认识到整个世界本身是毫无意义的,而所有所谓的游戏法则都不是天然正当,而是被别人所赋予的,所以他企图挣开这种束缚,寻找真正的自我。

加缪说《局外人》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这句话其实引申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如果所有人都觉得“我”应该难过,而“我”真实的感情是并不难过,那我有没有必要去假装自己很难过呢?主人公默尔索以其死刑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自由,却被无形的枷锁禁锢,我们不是在追随他人,就是在操纵他人。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作者十三岁的时候爷爷得了癌症去世了,其实他并没有过于难过,反而觉得对爷爷来说死亡时一种解脱,但当时所有的大人都告诉他,他应该哭并且必须要哭,不然就是“狼心狗肺”“冷血无情”。

这个社会需要特立独行的人,但或许不愿接纳与之格格不入的人。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是诚实的,或者说并不能做到完全诚实,人们需要表演,因为人们害怕麻烦,而与众不同可能会带来很多麻烦。

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来探寻内在的你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来给你这个人定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

而令人感到无力的一点是,被贴上标签似乎是越来越不可避免的一件事,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到,人类是需要标签来节约认知世界的成本的,如果完全有别于社会主流意识,大大增加了沟通成本,难免令人望而却步。

默尔索拒绝谎言,想要完全真实,代表了一种平静沉默下的无畏反抗,同时也注定了他小人物式的悲剧结局。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逃不过局内人的命运,而《局外人》表达了一种荒诞下的“异己”,荒诞的葬礼仪式,荒诞的机器一般的小女人,荒诞的审判过程。

默尔索以一种悲剧式英雄的身份向我们无声展露着与这个荒诞的世界的对抗,这种逃避命运却身陷圈套的宿命感与最后身死名灭的悲剧感,唤起了我们忠于自己内心感受的斗志。

正如他最终面对神父喊出的:

“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或者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这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