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书林,毛姆的《克拉多克夫人》算是其中的一个青涩的小树苗了,没有那么多厚重的背景,没有庞杂的人物,围绕着英国乡村弱,展开的生活爱情,比起大部头的著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正餐前的开胃菜,清新,或许也能称为轻快,虽然此书描写的是伯莎惨淡的爱情。
作为永不过时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青树,各种描写,歌颂也好,赞扬也罢,结局皆大欢喜也好,愁肠百结也罢,总是吸引着数不清的目光和难以计数的心潮起伏,在人类行进的途中,不停撞击或坚强或脆弱的心灵。
伯莎,一个热情似火,浑身充满爱情活力的漂亮女人,在最美的年纪,以最浪漫的想法,将自己全部的爱情倾注在曾经是自家佃农的爱德华身上。然而出身的迥异,学识的悬殊差别,加上对待爱情截然不同的热情,使得这份一开始就没发育成熟的爱情,很快就像秋霜后的田野,快速地失去了爱情的魔力,只剩下一地的荒芜。中国古人讲求门当户对,通过伯莎和爱德华的演绎,证明了这并不是势利的看法,而是智慧和经验的忠告。
毛姆的笔下,伯莎的热烈和爱德华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显而易见的是,伯莎才是毛姆眼中的主人公,爱德华的存在,只是毛姆用来讥讽男人的功利和短时而已,爱德华在书中的份量,甚至要远远轻于着墨量少于他的莱伊小姐,那位冷眼旁观,略带愤世嫉俗的菠莉姑姑。对莱伊小姐,毛姆并未费一丝一毫的笔墨,介绍她的感情生活,但通过情节的铺展,我们不难猜测,伯莎所经历的爱情苦难,她肯定也品尝过,她应该也曾深陷爱情的泥潭,最后通过自救或者她人帮助,艰难地上岸,并练就了略显超脱的心态。
伯莎呢,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如此,不过,这或许不能算作悲剧,除非你我都具有大男子主义,否则,我们谁都不能断言,没有爱情的陪伴,女性就不能坚定地单独走完一生,而这,或许也是毛姆的观点。在毛姆的笔下,伯莎敢爱敢恨,历经爱德华的冷淡和里杰尔德昙花一现的热情,最终归于平淡安宁。
回转头来,从毛姆对爱德华的命运安排来看,应该能清晰地看出,他对男人孜孜以求的名望,权力的嘲讽,他甚至嘲讽了勇气,当然,是我浅薄,这勇气,确切地说,应该唤作鲁莽。男人,来过世上,拼搏过,收获过,然后或死于欢场,或瞑目于床上,或坠落于悬崖外,或摔落于马下,最终,都化作一捧黄土,全力追求的声望名利,都化作一缕青烟,飘散无形,什么都没留下,更不可能在纯洁的女性心中,留下温馨的回忆和往日的余晖,实在可怜可笑。
刚放下《克拉多克夫人》,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时间稍微久远些,柔和的人儿心中应该涌起几许莫名的宽慰。一幅画面慢慢展开,落日余晖下,仍是满头青丝的妇人,立于晚霞辉映的大海边,微风吹拂着她的裙子,宁静安好。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