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这本叫做《考试脑科学》的书,是一位名叫“池谷裕二”的日本人写的。大概200来页,一天读完,我挺羡慕樊登老师那种两三个小时读完一本书的能力,要是能又快又好地读完一本书,那效率真是不摆了,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人看书的速度那么快?有时候我们读一本书,差不多要一周左右才能读完,但是人家一天就能看完,甚至几个小时就搞定,而且对书中的要点也把握得很不错。这,是一个怎样的原理呢?
阅读,其实也是一项技能,既然是技能,那么一来它是有方法的,方法越娴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速度就越快;其二,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是一种具有“乘数效应”的技能,你读得书越多,那么在头脑中的基础概念、基础理念,或者一些基础知识、背景常识就越丰富,这些东西就像是一个梯子,一旦搭建好了之后就有助于你去理解更高层次和更高难度的知识和智慧,这就是阅读的方法论,阅读,越读越快,越读越好!你越读得多,越能更快地理解一本书中的知识点,读完一本书就越快了。记得以前,我看一本书总是拖拖拉拉的,一般买过来之后,可能几个月才看的完,快得估计也得一个月才能搞定;后面慢慢的有了点规划,每天争取看个50页,一般300-400页的书,拖拖拉拉的7-10天也能看完了;现在感觉进一步加快了,感觉一天看100页页比较轻松了,算是进入了新常态,那么一般一本书快的话两三天就能看完了。但是我也不想过于寻求快而不求理解,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我希望的是能够既快
又能够理解书中的东西,在速度与理解程度上实现一个平衡。当然,这里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有的书看了一下觉得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在上面,但是已经买来了,那就花点时间以尽快的速度看完吧;而有的书,非常经典,启发和触动很多,那就要精读了,慢点也没什么。
好的,接下来还是回到本书,考试或者说应试学习,是一个人前半辈子绕不过去的东西,既然这样,那就好好研究一下吧。记得李笑来有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先学习一下应该怎样去学习,然后再学习。学习这件事本身是有方法论的,可惜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不知道,只是含着一口仙气憋着一股子劲傻乎乎地往前冲,现在想来,还是有点莽撞,学习是有方法论的,如果方法不得劲,即使再用力,也不会出现奇迹,而当方法到位的时候,则会事半功倍,所以我现在得到一个想法或者观点,那就是等以后我的娃儿上学应付考试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探索一下学习的方法论,提高一下学习的效率,不要成天那么苦哈哈地学习,既累又没啥效率,我心中理想的学习,一定不是带着一种强迫感去学习的,如果是那样,那还是算了吧,我们是很难做好一件内心抗拒的事情的,所以,或许我会和小孩一起探讨一下,各个学科的知识,对于我们一个人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也就是除了应试这种场景,除了学校阶段这个时空范围,我们学习了这些东西,还能获得什么有意义的价值?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种立足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应试学习,那么这时候的学习就不再仅仅是应试了,它也是在为自己的以后人生做一些铺垫工作,那么应试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只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而学的事情了。
从小学到高中,大部分的知识都和记忆力有关,所以一个人记忆力很好的人在应试考试和学习上就有先天的优势。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书中对记忆的一些规律介绍了很多,其中比如众所周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根据遗忘规律来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又比如狮子记忆法,我们作为一种动物,都有一种共性,那就是在饥饿的时候,会分泌某种东西,那个时候的记忆力会得到增强,我也明显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在吃饱了之后,总是昏昏欲睡,那时候血液都集中到肠胃去了,而在饥饿的时候,则学习或考试的状态就比较好,那个时候肚子里空空,存量的血液就更能够供给我们的脑部,再加上饥饿所刺激分泌的一些激素,我们那个时候记忆和理解能力的状态就处于高位,更有可能超水平发挥。另外是室内温度,室内温度过高也会导致脑袋昏昏,低一点的温度更利于大脑的冷静和思考,记忆力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比较好;再一个就是动起来,我们在动起来的时候,记忆力的状态就更好,我忽然想起来为什么古时候的那些考科举的秀才们背东西的时候要摇头晃脑了,因为那种让身体动起来的状态会促进某种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激素分泌,这样也会让我们更容易记住东西;最后是房间颜色,接近大自然的颜色更使人心情平静,类似浅绿色这种颜色就比较适合孩子学习,而忌讳红色,因为这会让人时时处在紧张、压抑的感觉中。
记忆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专门储存记忆的地方吗?根据现在的脑科学发展,得到的结论是没有这么一个地方,但是有和记忆相关的一些脑部器官,比如海马体和大脑皮质,我们的长期记忆是位于大脑皮质中的,而海马体则是筛选器,只有被认为对我们的生存有重大价值的记忆才会被做好标记,成为一种长期记忆,而那些被评判为无足轻重的记忆就是短期记忆,最明显的就是那种考试前一夜突击学习的内容,基本上考试一过就会被彻底忘记,我现在都记得上大学时经常突击学习,第二天还能记得一些,但是到现在,我感觉已经100%地忘得干干净净了。我们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我们所输入的所有内容都记录下来,否则大脑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就因为超负荷而崩溃。所以,我们要想自己能够记得住一些知识,就要学会骗过海马体,让它认为我们所输入的信息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而最通常的做法就是:不断重复,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海马体频繁收到刺激,它就会特别加以注意和标记,这样这些输入的信息就被记录下来了。
记忆的本质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回路”的闪现?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头脑里并没有一种像硬盘那样的储存记忆的物理区域,而是一种“分布式神经元”的结构,比如我们回忆起什么事情,那其实就是相应的神经元连接、相应的神经回路在大脑中闪现,所以我们就有了记忆的感觉,而有时候神经元之间进行了错搭,那就会让我们出现“错觉”,而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事情上记忆特别深刻,可能是因为有些相关激素参与的原因,比如多巴胺,或者海马体分泌了特别的标记物质,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激活相应的神经回路,我忽然觉得这个发现真的很有意义,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理解和思维,本质上都是一种神经回路在头脑中的闪现现象,我们在思考某些东西的时候,头脑里相应的神经元就在频繁闪现,思考和理解其实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回路与神经回路之间建立起一些连接,而思考和理解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记忆使得一些特有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得以在大脑中闪现,而思考则将这些彼此本来不相干的神经元与神经回路建立起某种连接。所以,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衍生出来的道理: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方法来解决,而这些方法源于我们的大脑,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建立起来的相应连接,这构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道路。这就是胸有成足的意思,在现实中都还没有呈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中已经构建好了相应的神经元连接方式。
好的,上面是关于记忆和思考的本质的一点思考,接下来就来分析记忆的几种形式:第一种是“知识记忆”,知识记忆就是典型的死记硬背,比如记忆一个公式,一个定律,一首诗,一个法则。。。知识记忆是最机械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也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越是低年级的时候,知识记忆越重要,也越明显,因为那个时候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还没有发育完善,人的理性思考能力还不健全,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的时候,这个时期如果记忆力特别好,那么就很容易得高分了,所以这个时期通常都是一些学习用功的女生排在前面,男生的理性脑发育要晚一点,再加上这个时候普遍要求的是知识记忆,所以男生在这个阶段还表现不出来他真正的实力,而女生也不要太过于自高自大了,因为要知道可能小学的时候考核的内容更多侧重于知识记忆,死记硬背的内容比较多,而男生这个阶段比较调皮,还没正儿八经跟你较量呢,真正到了初中和高中对理解记忆、方法记忆要求比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些女生就会被刷下去了。第二种记忆就是“经验记忆”,知识记忆对于神经元的刺激过于肤浅了,就是纯粹的看了看文字,然后大脑里就建立相应的神经映射,但是这种神经元的映射很浅,很容易忘记,因为海马体意识不到这些纸上的文字对我们的生存有什么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本身这些知识就不会经常作用于现实世界,很少有相应的神经回路被激活的时候,所以,知识记忆注定是肤浅的,映射到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很久都不会被激活一次,自然在用进废退的原理下逐渐暗淡下去。而经验记忆就不一样了,经验记忆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记忆,海马体会对这些记忆加以特别标记,尤其是一些刺激时刻,情绪时刻或者情感时刻,更是标记得很深,所以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现在能够记住的小时候的事情,是不是都是一些“峰值时刻”,要么就是特别的悲伤、受了欺负,或者疼痛,或者被伤了自尊,或者被打了骂了,或者当时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或者……之类的,反正就不会是平平无奇的时刻,我们能够回忆起来的东西都意味着它让海马体觉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经验记忆总是比较深刻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以致用是最容易记忆住这些知识的,知识的价值也在于实践和使用,所以将知识用起来,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再一种记忆就是“方法记忆”,比如我们学会了玩魔方,或者骑自行车,或者开车,或者轮滑等等,实质是什么?实质还是和我们的大脑神经元有关,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很笨拙的,大脑要分配很多神经元给我们,所以在学习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很专注的,大量的神经元都被用来建立一些神经回路了,而之后,随着我们理解的加深,我们逐渐找到了感觉,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剔除神经元的过程,一些不相关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会被安排去做其他事情,只留下越来越少的神经元来支撑这件事,所以,学到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只用一只手或者放开两只手来骑车,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可以同时用两只手玩魔方,我们可以看到玩轮滑的时候进退自如。。。这里的方法记忆,其实就是找到了最适合的那几个神经元和神经回路连接,剔除了无关的,使得自己能够很轻松地驾驭这件事了,很轻松的意思就是指:每次要使用这个技能的时候,我们能够迅速调集相应的那几条神经回路,以最小的能耗,最快的速度进行反应和执行。其实学习和考试不也就是这么回事吗?比如做一道困难的题,头脑里在迅速闪现着各种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连接,如果我们可以透视,可以看到生物电,或许能够感受到头脑中的神经元彼此接触、尝试时那种噼里啪啦的电光闪烁的感觉,而什么是学霸,学神?那就是人家看了一眼这道难题,头脑中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很快就调集出来了,用了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组合就将这道题的思路在头脑中整理了出来,那种感觉和一个魔方高手、自行车高手、轮滑高手炫技的感觉是一样的,他们用到的更多的不是知识记忆,而是方法记忆。表面上看上去人家提供了一个最优化的解题思路,而实质是人家调用了最优化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组合,以最低能耗的方式构建了这道题在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的映射。这里,其实已经超出了记忆的范畴,用记忆力来解释这种方法论现象是一种视角错误,学习与考试,和现实中的解决问题、技能学习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大脑神经元的闪现和连接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光是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得到好成绩的,学霸也绝不是一种用简单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境界。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