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永远十五岁,但却永远有人十五岁。我们的十五岁逝去的已经太久了,还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吗?我们自信洋溢,觉得世界在脚下。有时候会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会孤独,有倾诉的欲望,可又觉得无人理解,是自己眼中的大人,却还是大人眼中的熊孩子。总之,十五岁是个充满无尽幻想、无限可能,同时又矛盾重重的年纪。前几年,曾流行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村上春树就是这样的作家,他历经半生风雨,在53岁那年,带着一颗如十五岁少年般纯粹的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相比于《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在谋篇构思,人物塑造,主题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更富魅力。想借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
一、巧妙的文学构思
小说在谋篇布局上采用的是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的故事。偶数章节则是以一个失去一半灵魂的老年人中田为主角展开的。就阅读体验来说,这样的构思,在最初时确实给阅读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了解故事的架构,容易产生坠入云雾的错觉,这一章在讲卡夫卡,下一章却换成了中田,而且又一直找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会觉得不知所云。但是,耐着性子读上几章之后,就会习惯作者的这种谋篇布局,甚至惊叹于作者的匠心独运,不由得在心中赞许,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其实认真阅读之后会发现,两条线索并非真的没有交集,在第38章里,中田来到甲村图书馆,这是卡夫卡工作的地方,但此时的卡夫卡却在山中小屋。中田与佐伯见面,而后佐伯死去。在这里线索相交,产生第一次真正的交集,如同两条河流终于交汇。
在叙述人称上,作者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奇数章中,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我”就是卡夫卡,在阅读中会不自觉的就被带入,把自己化身这个十五岁的离家少年,真切地体会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迷茫、挣扎。而在偶数章中,作者则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行文,中田是客观的存在,我们站在台下,看着主角进行他的表演。一举一动,清清楚楚。
小说开始,作者在主人公身上沿用了古老的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诅咒。像俄狄浦斯王一样,卡夫卡也被父亲施以诅咒。为了摆脱诅咒,卡夫卡选择出走。然而,宿命是无法摆脱的,就像这本书里说的,不是人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人。命运无法摆脱,那到底是像俄狄浦斯王那样彻底毁灭,还是选择自我救赎,卡夫卡最终做出了抉择。
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我想谈谈小说中星野这一人物。着墨不多,算是次要人物,但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太普通了,普通到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他身上,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小跟着阿爷生活,曾在自卫队待过,现在是一位货车司机。此前的人生平淡如水,每一天都像在重复前一天,直到遇见中田。中田的出现,使星野平淡的生活泛起涟漪。本就是让中田搭趟便车,但因不放心头脑不好,又不识字的中田一个人去四国,善良的星野便决定陪同前往。一路上,他像骑士一样守护着中田。带中田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替中田寻找世界边缘的路口,甚至在中田去世后,冒着会惹上官司的风险,替中田完成遗愿,关闭石头入口。在善良和爱的支撑下,一次次突破自己内心的恐惧,只为帮助朋友。星野身上所蕴含的人性美,使得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也能发出万丈光芒。
三.深刻的主题思想
《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或探索,或放弃,或弥补自己的成长之路。
主人公卡夫卡在十五岁生日那天,选择离家出走,渴望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少年。他试图摆脱诅咒,摆脱命运。他选择的方式是逃离。后来终究没有逃脱命运,还是应验了诅咒。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卡夫卡离开小屋,走进森林深处,他边走边丢弃随身带的东西。指南针,柴刀,做标记的喷漆罐,甚至是以前从不离身的尼龙背袋。这透露出什么样的讯息呢?卡夫卡随时想终结他十五岁的生命。而边走边丢掉的物件,也是隐喻,意味着他放弃了成长,放弃了责任,放弃了自我救赎,这个少年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在森林深处的“世界边缘”,他结识了同样十五岁的少女,并不打算再返回人间。这也是卡夫卡放弃成长的象征,他要把自己永远留在十五岁的虚幻里,拒绝再长大。还好佐伯出现,劝说了卡夫卡,并把自己的血滴在他身上,劝说他离开这里,重回人间。用鲜血作为回去人间的媒介,这也许是作者在隐喻成长是带着伤痛的吧。回到人间的卡夫卡,选择重回校园,从拒绝社会到融入社会,从放弃责任到回归责任,他没有像俄狄浦斯王那样毁灭,而是完成了成长的自我救赎。读到这里真心为这个少年高兴,差一点,就差一点,他就彻底失去自我了。
与卡夫卡成功自我救赎相对比的便是佐伯。因为青梅竹马的意外去世,她便从此拒绝了成长,选择封锁了自己的内心,把灵魂永远留在了十五岁。往后的人生里,佐伯只是一具躯壳,如空气一般存在着,又被忽略着。悄无声息地活着,又悄无声息地离开,来过人世,又像不曾来过。现世中的佐伯无疑是失败的,她不肯走出十五岁,不肯面对成长。但作者是善良的,他可能不忍心看到一个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再悄无声息的离开。所以,在虚幻的世界里,他安排佐伯去引导一个同样想逃避成长的男孩。这大概也算是佐伯的一次重生吧。
作者把卡夫卡离家出走,佐伯失去恋人,中田失去记忆,全部都设定在了十五岁。我认为是有意为之,其实他是在告诉我们,成长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成长的道路充满险阻。有些人在成长的路上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在经历挫折后一蹶不振,还有些人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对待成长的不同态度,不同方式,最终产生了不同的人生。
成长很痛,却没有人能够拒绝成长,也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去经历。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学生们正值青春,也都在成长的路上摸索着。除了朋友,老师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也许有更广泛的内涵吧。“解惑”不止是学术的迷惑,也有成长的困惑。但我深知有些成长的痛苦是他们必须自己去承受的,所以也不期可以做他们的引导者。可是如果可以用自己经历过的青春,有限的经验,倾听他们的成长困惑,给予他们一点建议,或许可以让他们少走一点弯路,少一点成长的迷茫和艰辛吧。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