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5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8日读后感评论51 阅读1845字

《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一书中阐述到,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了什么,而是以学到什么、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来衡量的。面对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面对充满个性的学生,如何进行教与学?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多年以后我们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或许我们从来没有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或许我们只是把教书当做一份工作而已。

“一核四层四翼”的新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高考的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提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也提到,在多元化教育下,教师的教学原则是了解、尊重和教育学生。教育学生不是简单地传道受业解惑,而是需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第一,意义与理解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意义和理解上。所谓意义的理解就是要确保学生理解他们所读、所写、所看、所学的内容,教师能尝试一些不需要书面材料的教学方式,教师能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例来说明抽象概念。这说明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将其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知识去讲解,而不能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解释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利用“打开可乐瓶瓶盖时,可乐会自动喷出来”“喝了可乐以后,常常会打嗝”等生活现象来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变小,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结论。利用自热火锅原理来说明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利用两对舞伴互相交换舞伴来形象说明复分解反应概念。重视意义与理解不仅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对生活、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基本观念。

第二,知识与情境的匹配

知识的考查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情境。无论是试题命制还是进行教学设计,首先一般考虑的是情境的选择。情境的选择不是随意的,必须与知识相匹配。良好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素材“自热米饭”“自热火锅”来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不仅贴切学生生活还能点明教师后面需要讲解的重点——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这个知识点正好是“自热米饭”发热的原理。然而不合时宜的情境不仅使教学显得格格不入,还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如进行溶液概念讲解时,某老师以咖啡粉末溶于水来说明溶液形成的过程。表面上看去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是咖啡粉末溶于水形成的并不是溶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学生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更要重视知识与情境的匹配。

第三,技能与任务的平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常规技能和新颖复杂的任务之间的平衡,这一平衡必须从学习刚刚开始就关注。没有常规技能为基础去完成新颖复杂的任务是看轻了任务的本身,结果只能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未收到应有效果。有了扎实的技能基础而不去完成一些新颖复杂的任务,就相当于有基础但缺乏实践力,这是“纸上谈兵”,不堪大任。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需要实践,通过完成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才能发现知识的漏洞,才能启发思考力,发挥创造力。如有些成绩很突出的学生往往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真实、陌生情境下的综合性大题。导致该问题的根源便是技能与任务之间出现了断层,学生可能常常沉浸于简单题目而不敢或没兴趣涉及难度大的题目。

第四,态度与信念的引导

书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业课程内容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信念。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即要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实验探究,而是应该结合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历程进行教学。从化学史料中,学生便能知道《水的组成》是经过了很多科学家不辞辛苦的探究,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需要向学生传达,值得学生学习。还记得有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这是对化学极大的侮辱,这是化学学科在价值观引导上出现严重问题的反映。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去宣传化学学科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意义与理解、知识与情境、技能与任务、态度与信念四个方面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核心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不防多从以上四方面考虑,或许会有意外之喜。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