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8日读后感评论37 阅读2599字

拜读佐藤学教授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心里颇不宁静。初读,案例里的教师对待工作的敬业、执着令我钦佩;再读,被书中同行们朴实、求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吸引;三读,书中阐述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交往观,我深表赞同......

全书共四个章节,分别是《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以及《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全书着重揭示了教育现状中“主体性的神话”、“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从校内教研、学校组织的简化以及社区开放几个方面阐述了多所学校改变的案例。当我们以“应对”为中心开展学习和教学,认真、有效地“倾听、理解”师生、生生发言,才能唤起情感共鸣,进而习得知识和能力。

课堂上,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使学习成为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当我们组织和指导孩子们带着任务在小组活动里学习,他们会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然后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回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焦虑,学生能不能回答出自己心中设想的答案;我们犹豫,给学生绝对自主会不会浪费时间;我们怯懦,放出去收不回来怎么办?我们有太多的思考和期待,所以手收得更紧了,一收再收。

参加工作19年,我在教育世界的寻寻觅觅中探索:曾经逐光寻影,一味追求教学气氛的热烈;曾经充满敬意,一味模仿名师课堂教学的技巧;也曾经师生齐战题海、誓不罢休......岁月的积淀,思想渐渐澄明,我终于明白抱朴守拙、返璞归真才是美。做朴素的教育,就是在当最美丽的老师,才是无瑕的美。教育就应该“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实而不图其华,以内行为先,不汲汲于虚名。(清.康熙)”

朴素的教育是一个什么境界呢?朴素的教育,应该让教育回归宁静。时代的飞速前进,科技的高速发展,全人类前所未有在追求“快节奏”,然而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是“树人”的事业,我们口口相传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这个道理。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需要远离喧嚣,祛除浮躁之气,需要静下心来,不忘初心,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一、朴素的教育,就让教育回归常识。

教育的“常识”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面对教育的每个孩子,不作秀,不攀比,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用平常之心、真挚之情面对这些个体,承认他们的参差、尊重他们的差异,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追求孩子们真实的一点点进步和突破。

教育的道理、智慧、表达都应该是朴素的。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词——“打造”,打造特色学校、打造校园文化、打造名师……从语言角度来说“打造”是通过人或机械进行反复打磨、反复锻造,如打造景区、打造首饰、打造兵器等。一番体味,“打造”有“无论可为不可为,创造条件必可为”的味道,论其精神可嘉,然与教育本质却值得商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影响,需要浸润,需要用心付出,需要长期积淀,需要长时间坚守与期待,绝不可能举起大刀“咣当”一切就横空而出了,也不可能编成程序,依次执行就闪亮问世了。

随着年岁渐长,接触的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地对教育有了些许理解,对教育有了特别的情感后,觉得这个词用在教育上,实在是别扭。回味我们小时候上学,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个课堂就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张讲桌。老师就带着我们一笔一划写字,一句一段朗读、背诵,一题一步解答......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朴实无华。

二、朴素的教育,就让教育回归理智。

“虎爸、辣妈、鸡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词句在频频出现与人们的视野里,全民焦虑已经成为常态。在教育问题上,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很多的家长、老师都已经失去理智。事实上,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普通,学会做普通人;不可能人人上大学、人人读清华北大、人人做高官。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规格统一、样式固定的零部件——这是真理,高科技领域要有人来做,普通服务行业也离不开劳动者。

我想,只要我们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向着积极的方向思考、做事就可以了,应该允许我们的孩子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只要他们的一生是快乐的、充实的、崇善的,都是成功的教育。即使是一个打工者,如果内心仍然有美好的愿望,仍然能在打工之余过一种快乐、幸福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成功。

三、朴素的教育,就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过一则故事:一个叫辛格的印度小男孩,4岁半时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被称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挑战新一个“奇迹”时,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严禁辛格参加这项活动。印度政府的理由是:一个5岁的孩子,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要孩子,不要神童”,细思惊叹,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它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才是根本,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人的待遇,享受作为人的尊严,体味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荣耀和价值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把学生当成机器,把知识的生硬传授当成唯一目标,把成绩分数作为我们唯一的追求,这样的教育就会少了温度,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一群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悄然诞生,一个个冷漠麻木的“优秀青年”在成长,这该是多么可怕呀!

回首人生岁月,才更懂得生命的真谛。吃尽山珍海味,最难以忘怀的是家里饭菜的味道;穿尽了华服霓裳,最记挂的还是棉麻布衣;住惯了高楼大厦,最想拥有的还是一方花草茂盛的小院。无论你是名利双收,还是心浮气躁,是四处奔波,还是鼓捣折腾,我们总有幡然醒悟的一天,终将反璞归真,回到生命的原点,回到出发的那个地方!

“课堂改变,进而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学校亦会改变。”——这是书中一针见血的论述!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实践,我们尚在门口摸索,然而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才能在课堂里给予学生信任、时间、空间自主地探究、深入地思考、互助地学习。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朴素的东西,时间越长久越有生命力,越有魅力。教育本色就是这样朴素,它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如同庄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