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过:“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通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柳青的《创业史》,就集中描述了新中国伊始,我国西北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浩荡前行而又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故事从梁三老汉和他的养子梁生宝展开,梁三老汉的梦想是创下家业扬眉吐气,而梁生宝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拥护者代表,他的梦想是创立一个新社会,让人们都过上新生活。然而,这并非易事。社会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经历新旧两种思想的无声碰撞和与守旧顽固势力的博弈斗争。
梁生宝朴实善良、年轻朝气、干劲十足,认真学习并深刻地理解了当时的国家政策,积极组建互助合作小组、成立农业合作社,成为新生一代的领导力量;但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富户大户,如姚士杰和郭世富,并不愿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想延续自己高高在上的剥削者身份,于是明里暗里和梁生宝进行着各种较量;还有聪明能干、富有魄力和号召力的代表主任郭振山,表面上积极拥护党和国家政策,可无奈思想觉悟达不到,总是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革命的正确方向。但他们都思索着、观望着、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自己的脚步,是中国农村历史的转弯处承担了特殊使命的一群人。
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新时代,让当时的人们面临着从未有过经验的各种问题。中国在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农业的土地模式,农村大地亟待焕发生机和活力。共产党作为前行道路的领导决策者,面临着旧社会留下来的两大难题:改变贫穷的生活,改变落后的意识。改变贫穷,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困难;而要改变落后的意识,才是我们党真正的难题。正如梁生宝所说:“小家小户小光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生活,造成了他们落后的一面:自私,保守,散漫,不习惯组织纪律……”基于此,党和国家的决策原则是根据自愿加入小组互助合作,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是最好的生活道路,但决不把它强加给任何一个庄稼人。所以梁生宝的互助合作小组面临退组的栓栓和梁大老汉时,不少人等着看笑话,但梁生宝坦然接受并继续努力证明这一道路的可行性。为了让大家多打粮食,他一个人跑到几百里外的渭河上游去买“百日黄”稻种,号召大家密植水稻,最终比普通稻田多打了近一倍的粮食;他带领村里人进山割竹子,整整一个月风餐露宿不回家,吃苦受累却让大家都挣到了钱,他就这样用事实说话。他在政策的引领下创办了农业合作社——灯塔社,和梁生宝一起创业的一群人都深信共产党的决策,相信这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如高增福、有万、任志光等,他们在众人的怀疑眼光中将土地合并在一起,锲而不舍的辛苦劳作,成为最坚韧执着的前行者。尤其是高增福,一个人在妻子去世后当爹又当妈,经常抱着孩子去开会,为了能参加农业合作社,毅然搬家……他们是中国农民中最能吃苦、最能干的代表人物。
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劳动最重,生活最苦,这就造成他们革命的一面。所以他们愿意为一条渺茫但崭新的道路放手一搏。然而那些已经创下家业的剥削阶级,他们习惯了不劳而获的养尊处优,这就注定他们在走向社会主义改造时,要经历特别的痛苦。如姚士杰和郭世富,土地改革已经严重冲击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再让他们与贫苦农民站在一起劳作,尤如剜心割肉。还有精明能干的代表主任郭振山,作为共产党员的他逞强表现为民众,却又抵挡不住自己只愿自我强大的精神,渐渐的失去了群众基础。党的工作基础,永远是群众。这是迄今为止都不曾改变的。但他也有着深省的精神,经常在内心作着深刻的斗争:共产党员郭振山痛斥庄稼人兼卖瓦盆的郭振山……这群人同样经历着社会转型的阵痛,也经历着深刻的思想改造。于党和国家而言,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方向共赴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穿过风雨才能抵达。
梁生宝的灯塔社像一簇崭新的灯火,引来了多方关注:有各级领导的现场指导,有参与者的以社为家,有附近村民的好奇参观,当然还有许多人的坐等观望……今天,早已是事实胜于雄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刚刚走上社会革命道路的人们来说,已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一灯破暗,百年光明。从书中写到的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今天的“十四五规划”,我们党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次破旧立新,经历了多少回曲折斗争,但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像高高矗立的灯塔一样,照耀着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创业之路!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