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是一个被哲学家、课程设计者、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广泛使用的术语,主要以皮亚杰、维果茨基、巴特利特、布鲁纳、杜威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有很多种,但都基于两个共同的特点: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社会互动对知识建构很重要。建构主义的核心是认为学习者为主动发展他们的知识,而不是仅仅被动地从教师和外界环境中接受知识。
一、知识是如何被建构的
知识的建构与“外部建构”、“内部建构”和“内外结合建构”有关。“外部建构”强调知识是对外部世界事物本质的反映,因此是客观精确的。个体通过心理表征,诸如网络关系、概念、因果模式等与知识产生联系,进而重新构建外部世界。“内部建构”强调知识的重组。知识是通过变换、组织和重组先前的知识来建构的,经验和思维会影响知识,但知识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还要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内外结合建构”强调知识的建构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和内部(认知)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建构主义观点的共性
知识的建构和个体与环境都有关。因此建构主义的观点普遍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弄明白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学习者不应该是一个等待灌注的容器,而是主动寻求知识及其意义的主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建构都是有效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或别人对问题的理解与意见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虽然建构主义的各有观点,但是都同意以下观点:创设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为学生提供社会交流活动,对问题的多种观点和表征,促进学生自我意识成熟并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并且,学生要在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
三、建构主义观点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基于学生基础,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详细阐述或重新建构当前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基于问题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和工具,支持他们学习;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并在与他人交流时得到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化,并鼓励学生模仿和呈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复杂而真实的环境中,基于现象构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在上述学习条件下进行反思、自主的思维;教师采用评价等策略理解学生的观点,并反馈学习效果。
在建构主义的应用中,有三种常见的学习模式:“基于探究和问题的学习”、“对话与指导性会谈”和“认知学徒理论”。
(一)基于探究和问题的学习
教师首先确定一定的课程内容和一些引导性问题、疑难或困境。比如,高中地理中“时差”问题,对此的一般性情境和问题是:“中国的上午,为什么在美国同时刻是夜晚?”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针对性、引导性问题:“时差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计算?”教师要谨慎选择针对性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在理解时差问题时,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先理解全球24个时区,进而通过两个地点的经度计算时差,这里要区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接下来,布置一些世界不同地区的时差计算题,让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彻底弄懂在不同情境下时差的计算。
(二)对话与指导性会谈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发展理论有一个观点,即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通过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作为支架,即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解决问题,当然这个的顺利实施是基于师生双方所拥有的的知识。此外,指导性会谈强调“指导性”,因为这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只是这个过程的表现形式是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的目的是让每个人基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参与到实际的讨论中。大致有这些步骤:设计主题、运用背景、教授知识、激发思维、明确论据。
(三)认知学徒理论
一直以来,学徒式教学是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教育模式。师傅带徒弟,年轻人能够学会很多技能。原因是,知识性的引导提供了学习的榜样、示范和正确做法。这种模式的核心操作是:1.学生观察教师的规范操作;2.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3.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熟练过程;4.学生将知识明确的表达;5.与之前对比,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6.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尚未示范的新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过程可以借助问题启发、指导对话和学徒教学等模式来实施。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并精心设计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