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代词。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究竟核心素养是什么?在语文学科中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这些都是我想要寻找的答案。余文森博士在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为我提供了“破译”密码。
一、明确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2015年之前一直在提落实三维目标,包含知识、方法、价值三个维度要素。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勾连,也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现在我们倡导的“核心素养”主要构成是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生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如何形成,还以依托“三维目标”作为教育路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炼——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从形成机制上来说,核心素养来自于三维目标。从表现形态上来说,核心素养是高于三维目标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可见,素养导向的教育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炼的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主要尝试开启学生群文阅读模式,来聚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这样三种形式。一是把整个的单元作为一个阅读群。依托部编教材单元主题、单元要素“双主线”进行编排的特点。精读课文重在定位为导学,即教师指导学生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童年往事”,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针对“生机勃勃的院子”“快乐自由的院子”两个模块在读中想象画面,走进园子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写法的角度再次走进片段,学习作者抓住动植物的色彩、形态、种类等方面将事物描摹的栩栩如生,来落实第二个单元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些具体。”每个模块的学习两个来回,第一个是体会情感,第二个是学习写具体。两个来回块状递进,既有感性的体会情感,又有理性的分析写法。让目标落实在细细的研读中。在精读课文中,学生习得落实单元要素的学法。略读课文定位依据习得学法结合课前导语进行自学。当然在每篇课文中,体会情感和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是不同的,如《祖父的园子》主要是通过动植物的描摹,聚焦景物抒情化的语言来展开抒发对园子的喜爱、怀念的,《月是故乡明》则是采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画单元思维导图对课文中单元要素的落实进行归纳梳理,使单元知识结构化,为学生在单元口语交际课、习作课的运用做好铺垫。
二是拓展相关“单元主题”的文章组建阅读群。如学习第四单元《军神》一课时,学生引导学生聚焦刘伯承、沃克医生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作者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学习本课时,学生拓展阅读了《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两篇革命英烈的文章,意图有两个。一是固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先烈群英谱形象。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族大义、民族气节。落实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二是多角度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落实本单元的写作要素。
三是拓展整本书的阅读组建阅读群。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单元要素是初步学习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学习写读后感。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围绕语文要素学习课文后,推荐学生对应古典名著的阅读,有教材走向整本书的阅读,通过拓展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中学古典小说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二、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要具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自己也曾一度这样要认为,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专利,作为一线教师依托课程标准,研读好教材,用好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好教材的价值即可。把课堂教学“肢解”成一堂堂的课,看起来课堂教学变得更具体了,每堂课都在追求课堂的高效。当每一堂课都各自为政,每一堂课都把自己的完善与完美作为教学目标时,我们得到的只是“一堂课”甚至“每堂课”的美好,却失去了语文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或许这是我一致以来“感觉课的研究上下了不少功夫而感觉学生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对课程的这种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不断创新给定的内容,以使其不断转化成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参与课程的开发者。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递和执行课程的过程,更是创生与开发课程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进行课程的开发拓展。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尽管本单元所设三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选材和表达的写作密码,但文中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距离感遥远,所以对于“那一刻”的选择,学生的思路还是比较窄,甚至有的同学脑海中一片空白。针对这样的现状,结合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孩子们居家空课学习的实际,我指导孩子们进行了系列课程的学习。如《角色体验课程》有的孩子在家做了一天父母,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体会了家务劳动的复杂与辛苦,有的孩子体验家庭“小管家”,了解了家庭支出情况,体会到要珍惜父母劳动成果,树立节约意识。还有的体验全职爸妈,感受到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孩子们懂得了理解父母,关心家人。另外还开设了《美食课程》,为家人设计的菜谱,并动手制作简单菜品:水果拼盘、西红柿炒鸡蛋、包水饺、烙煎饼和南瓜饼等。活动体验中,学生反思自己之前曾质疑家长做饭老套,懂得感恩父母的点点滴滴。在本次活动中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体会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姿。可以说,通过践行这些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对于“那一刻”,打开了写作切口,字里行间流淌着自己的真情实感。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