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1
许三观第-次卖血的理由很简单: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好”。
在这之后,许三观一家--再遭遇各种天灾人祸,为了挽救他苦心经营的家,许三观走投无路的时候总是通过卖血来解决:
赔偿医药费、遇到饥荒,以及为了一乐二乐的前程,甚至在--乐生大病时做了个疯狂的决定,他一路卖血筹钱一路奔至上海,在途中几乎死掉。。。
小说结尾,许三观一家的生活不再有大风大浪,从此平静地流淌着。
但许三观突然想去尝尝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为了这一个简单的欲望,他竟想到去卖血。但医院嫌他老了,血不好了,拒绝他卖血的要求。
许三观不胜伤心,老泪纵横。想他这一生,什么困难都通过卖血克服了,“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祸怎么办?”
经历了这些大风大浪,卖血几乎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即便以后生活不会再有波澜,但精神支柱倒了,便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第一次看的时候才十三岁。说实话真的就是强迫自己读下去的,“卖血前一定要喝满八碗水。"卖血后--定要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黄酒,黄酒一-定要温--温”或许是我太过愚钝,直到第三遍读才能勉强读懂。贫穷饥荒,--场革命。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正如余华书中写道"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
不管是许三观为许玉兰9在饭底下藏红烧肉,还是二乐背着一乐在雪地里狂奔,或是许三观挥着手嘱咐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卖血一定要隔三个月以上,都让人感受到艰难年代里人性的温度。
小人物的一-生穿插进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沉重的历史进程,许三观的故事不仅仅代表许三观,也代表张三李四王五,代表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个人的品质其实被无数人悄悄拥有着。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2
这是一个平凡至极的人精疲力尽的一生。
卖血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确实生存在那个时代的许三观赖以生存的方式。卖血让他娶妻生子;卖血让他可以在闹饥荒时,让全家吃上饭;卖血让他可以在儿子重病时,救活他的命……他就这样,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让家里渡过难关,卖血对于他来说,是有恩情的。
许三观是改革开放前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工人。那个时代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在饥荒年里,他们全家只能喝玉米稀粥。孩子伸长舌头“嗒嗒”舔碗的声音,是让一个父亲心酸的声音。许三观为了让全家吃顿饱饭去卖了血。可他也是肉体凡胎,也有自私的一面——他不愿让非亲生儿子一乐花卖血钱,于是在带妻儿去吃面时,只给一乐买了红薯,并没有带上他。他认为自己的付出应该在亲人身上,他不愿意替别人养儿子。可当后来一乐一次次哭诉只认他一个父亲时,他被触动了。哀痛的记忆百转千回,记忆里最懂事的一乐总是在他手边待着。他回心转意了,意识到一乐与他有没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他们的心紧紧靠在一起,拴住他们的不是血脉,是一份真真切切的父子情。一乐病危时,许三观一路卖血到上海让一乐得以去大医院治疗,一个月内身体早已透支的他卖了四次血,为了救儿子不惜自己的生命。
许三观一路从黑暗的社会跋山涉水,见识了李血头的自私自利;一乐生父何小勇的冷酷无情;文革的动荡;饥荒的残酷……他代表的是当时许多和他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劳动人民。有血有肉的他们在糟糕的境遇里以顽强的意志作斗争,为家庭负责任。在应接不暇的动荡与浩劫里,每个人都自顾不暇,于是自私和市侩几乎成了那个时代为人处世的标配。许三观就特殊在,面对一乐一声声“爹”中,放下心结,忤逆本能——对亲情的自私,为了救一乐愿意搭上性命。这是父爱的升华,让书里书外的人都明白,父子不仅是单纯的血脉。
《许三观卖血记》里荒凉而真实的情景,让人叹惋,又感恩如今的太平盛世,让我们不必经历那浩荡的文化革命和粮食极度缺乏的荒年,更不用为了生存卖血。于是更加对那个时代坚强的人民有止不住的钦佩。
文章的最后,是那响起过很多遍的声音,“二两黄酒,一盘猪肝,黄酒温一温”。两个老人迎着夕阳愈走愈远。
这是一湾泉水,流淌着最真实朴素的生活,这是一束光,打开所有可打开的……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