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6日读后感评论53 阅读1692字

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与儒家思想并立于世,曾几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者老子在函谷关前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驾牛西去,不知所踪,为后世学者留下千古之谜。老子留下的《道德经》,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更是吸引无数学者孜孜探索,欲求“穷尽道德,超然物外”。

《道德经》的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道”。并将这种“道”用于对照人世间,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涉及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但老子的有些说法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本原,运动规律和法则脱离天地万物的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不知所出的神秘力量,所以老子的“道”也带有神秘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老子论道思想可以概况为四个方面:

一、从《道德经》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片段可知:老子的“道”是独立存在的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二、道是无形无象,却有真实存在的。用类似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法,实事求是地逐步了解其“象”、“物”、“精”和“信”,就是通过表象看清本质,进而把握道的特征和规律。

三、道是超越时空,无处不在,周而复始,对立转化,影响着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命运。“有”生于“无(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作用,道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以柔弱的姿态运用,决定着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运动。

四、道是无为无不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应该遵循规律去因势利导,实事求是,顺其自然,不能用人的意志违背规律去推进或不作为。

由此可知,老子的道,是一个非常重要丰富的哲学概念。通俗的讲,道是独立永恒存在的世界的本原和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规律法则。老子正是以这种虚无的“道”取代了西周“以德配天”的天命观,从而论证和构建了自己的宇宙观。相比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天命观,老子明确反对天命论,具有进步意义。

老子治国理念可以概况为五个方面:

一、统治者必须效法“道”,无私无欲,公平公正,善待民众与万物,反对弃人弃物和人为造成差别。同时告诫人们根据高低贵贱,守道不争,谦下卑弱。

二、治国主张无为而治、慎行贵言和顺其自然,反对肆意妄为和扰民害民,让民众自由发展,甚至都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三、统治者让民众绝弃圣智、无知无欲,削弱心志,强健筋骨,抛弃文明,恢复原始状态,从而实现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四、老子憎恨统治者“损不足而奉有余”、“以死惧之”等罪行。认为仁、义、礼之类是道、德沦丧之后的产物,非常鄙视。痛斥穷奢极欲的统治者是背离大道、寡廉鲜耻的强盗。

五、老子反对发动战争,认为“师之所处,荆刺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告诫人们“勿矜、勿伐、勿骄”,主张防御应战,认为哀兵必胜。

老子修身理念可以概况为五个方面:

一、学者修身养性要守护灵魂和坚守大道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婴儿般的状态,进入空虚无欲、清静无为的境界。告诫学者虚怀若谷、抱朴守拙。

二、学者既要有知人之智,胜人之力,更要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明白通达,大智若愚。告诫学者贵身爱身,远离祸患。

三、主张以“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为人生法则。提倡人们助人为乐,践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之道。

四、事物总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曲则全”是普遍法则。提倡人们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和柔弱谦下,从而以柔弱战胜刚强。

五、告诫人们要清心寡欲,俭朴节约,功成身退,才能长保健康平安。

《道德经》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个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稍作批判一点,但多半都是述而不作。为何不加以批判评论呢?第一,是存一颗敬畏之心,害怕本人才疏学浅评论不当,狗尾续貂;第二,是承认历史的局限性,对上古大贤的思想用当今最先进的哲学理论去求全责备,显得不厚道;第三,较为客观的表述即可,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