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最初的幼稚、迷茫、混乱、到如今以高歌猛进的姿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产品可以人为的为其注入人性化的理念,并通过市场的培育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东西。而推动这一切前进的幕后推手,便是那一群高段位的互联网运营人。
一、对运营岗位工作的新认识
什么是运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产品除了产品和用户体验驱动外运营则是产品走向用户阶段最直接的连接者,运营通过一切手段干预产品,帮助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更好的联系。
按工作划分:一是拉新、引流、转化;二是用户维系,即带着宏观角度理解运营,带着微观和落地心态去执行运营。
按照职能划分: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渠道运营。
产品与运营的关系: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运营需要具备的能力:1.必备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如投入产出比意识,流程化和精细化意识,回报后置意识等);2.一项可以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内容包装和生产,活动策划,用户推动和维系和数据分析和战略测定);3.具有目标导向意识,效率意识;4.要让自己拥有对于新鲜事物的高度敏感,拥有对用户的洞察,具有洞察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关键性运营思维:1.流程化思维-梳理流程,从流程中找到解决方案;2.精细化思维-将大问题拆解为无数细小细节执行;3.杠杆化思维-需要有层次递进,通过杠杆来撬动更大市场;4.生态思维-能搭建起一个生态,清楚知道其中价值关系和逻辑。
二、关于运营的思考
关于运营观和运营“伦理”,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最好能够在与用户的互动中找到一种“不卑不亢”的感觉,即:既不要把用户当上帝,也不要把用户当作傻子。同时,我们最好不要仅仅只是关注用户是否愿意与我们发生关系,而要更关注用户从起初认识你到喜欢你再到最后与我们发生关系再到整个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另外,每一个运营,最好能够充分理解我们的产品并能够认可它、喜欢它之后,再把这个东西去推荐给你的用户。甚至是,推荐之前,自己已经亲自使用体验过。
运营是可控的。在着手解决问题、开展工作的时候,不是边走边看,而是控制事件发生的概率,尽力让70%以上的事情变得对自己可知、可控,留下30%不确定,任由发酵,怎么做到呢?首先,要界定一下,运营中的指标是由哪些分支指标或哪些要素构成的;其次,这些提炼出来的分支指标或要素,现在是否可以提升;再者,具体如何精细化提升;最后,数据分析,通过极度精细的数据分析,帮助运营层层拆分,掌控整个站内生态。
另外,我们不要指望能够招到一个在“具体手段”上很牛的运营,能够帮忙解决“思路策略不清”的问题。做运营,也不要只单纯关注为了关注业绩、结果和转化去做那种“竭泽而渔”的运营。好比你要强推个啥东西,就满世界各种群里去发,且还老这么干,就是典型的竭泽而渔。
三、收获
价值本质的回归。随着自媒体的流量红利的衰减,用户的关注点的分散,现在要运营一个东西的成本比之前高很多,用户也比之前对产品的使用挑剔了。而现在整个环境充斥着标题党,伪原创等操作,只能带来短期的关注,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文中提到一种“回报后置”的逻辑,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更强调我们专注于给用户创造价值,并相信,当我们创建的价值足够多的时候,用户一定给予我们无条件的认可和回报。这个有点像孙子兵法,其他人都会认为是讲一些兵法要怎么用的,其实里面也就一个核心的思想:谋而后动,整本书都是讲要先计算好,才动手,强调的是计算的过程,而非各种奇谋诡计的使用。而运营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真正能给用户价值才是好的运营,而非把重点用在怎么吸引用户的各种手段的思考。
杠杆思维。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我的公众号要怎么吸引粉丝?”,“我的产品要怎么推广”,“我的线下活动要怎么开展”等。我的理解就是要找到支持杠杆的点。例如:先服务好一小群种子用户,给他们制造大量超出他们预期的体验,然后就有机会借此为杠杆,去撬动他们此后帮助我进行产品传播的意愿。我要做活动,先集中搞定一个核心重点,就可以以此为杠杆点,去撬动更多人的参与意愿。
总之,一名优秀的运营人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他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手段或技能,还需要思考许多表层现象之下的逻辑。优秀的运营是操盘手,也会掌握很多杠杆点,为客户创造价值。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