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读后感3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5日读后感评论225 阅读3002字

从整个戏剧来说,《威尼斯商人》包括三条线:一是因安东尼向夏洛克借钱而引发的“一磅肉”;二是波西霞以选彩盒来定亲;三是基督徒罗伦佐与犹太人夏洛克的女儿杰茜卡恋爱私奔。整个戏剧是以“一磅肉”的故事作为主线,以波西霞彩盒选亲和罗伦佐与杰茜卡私奔作为支线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丰富。其中包含了友情、爱情、亲情和宗教冲突等复杂的因素,但是对于所有文艺作品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所以首先要分析的是莎士比亚本人。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著名戏剧家。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人们由过度崇尚神而忽视了人本身到注重以人本身的人文主义。由此便可以知道莎士比亚的作品难免也是重视人文主义的,但是他又与在他之前的文艺复兴名人不同,他并没有抛弃上帝,而是主张重视人本身的同时也不能抛弃上帝。主张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人文主义的平衡。

《威尼斯商人》写于1596年,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所以这时期所作的戏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威尼斯商人》是其中著名的轻喜剧作品。

从剧本写作的层面来看《威尼斯商人》,对于外国人来说它并不是那么简单简单易懂的,因为在人物对话中使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来隐喻或者明示人物的行为、思想,也通过使用神话故事和故事情节走向相呼应,以此来丰富语言。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晦涩、复杂的。当你作为观众去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时,可能不能随即理解台词的意义,因为他使用的语言就是间接的、委婉的、文学性的,这和现代戏剧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戏剧的台词是通俗易懂、直接达意的,再加上演员的形象演绎,观众需要思考的时间很短。我们已经习惯接受这样直接、易懂的语言信息,所以才会觉得莎翁的戏剧是有一定门槛的。倘若我们作为外国人真要去理解莎翁的戏剧,首先要深刻把握戏剧写作的时代背景,其次是习惯他的委婉、多隐喻、文学性的戏剧语言。《威尼斯商人》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了当时文化传统和习惯规定。例如,在《威尼斯商人》的剧本中并未写出,但是在其改编的电影中,却交代了在威尼斯这个倡导贸易自由的城市,犹太人和威尼斯人并不居住在一起,犹太人需要在规定时间返回居住地。且在犹太人进入威尼斯城时,需要按照规定佩戴红色的帽子,而威尼斯人则会佩戴黑色的帽子。这样的规定让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犹太人和威尼斯人,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文化。

读完整个剧本,最大的感受是它和我们现在看的喜剧电影很不一样。说夸张一些,除了结尾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外,我并不觉得它是一部喜剧。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喜剧电影、喜剧相比,它既不能让大家捧腹大笑又不有趣。从喜剧的定义来说,“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喜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而轻喜剧则是“喜剧味不是很浓但会让你感到温馨,剧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情节和讽刺意味。”原来这就是我们常看的喜剧和《威尼斯商人》这部轻喜剧作品的区别。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威尼斯商人》本身是戏剧的剧本,所以更多的动作、神情、情感通过语言是难以表达完全的,演绎时需要演员的理解,而我们在看剧本时更多的内涵需要自己去想象。

再回到戏剧本身,我将分为宗教、爱情、友情这三个部分来论述我理解的《威尼斯商人》。

对于我来说,观看外国文学作品最为有趣的就是宗教信仰,觉得对于很多作品来说宗教信仰会成为点睛之笔。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正是因为宗教信仰这一特质贯穿故事始终才让故事更为富含深意。大部分中国人都属于无神论者,所以中国的文艺作品中蕴含宗教意味的作品很少。但是外国文学作品中却从来不会缺少宗教思想的表现。在《威尼斯商人》中就展现了“尖锐”的宗教矛盾。在《威尼斯商人》中有两处宗教矛盾最为尖锐、明显。一是犹太人夏洛克和威尼斯人安东尼及他的朋友们,二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茜卡和罗伦佐。

首先说一说,夏洛克与安东尼之间的宗教矛盾。夏洛克是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受到基督教徒人的鄙夷。而安东尼是一个从事海洋投机贸易的威尼斯商人,心怀仁慈常提供无利息借贷,为了帮助朋友巴珊尼向夏洛克借了三千两银子,故事便由此开始了。“威尼斯商人”这一题目可以理解为由威尼斯城里的犹太商人和威尼斯商人为主角而展开的故事。而夏洛克与安东尼之间的矛盾是由于“一磅肉”而激化的,典型的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之间的宗教矛盾

文中有一段安东尼对巴珊尼的对白是这样说的:“请想一想:你是在跟这犹太人讲道理呀。你还不如站在海滩上叫那滚滚的潮水别一浪比一浪高;还不如去责问豺狼,干吗要害苦那母羊一声声为着她失去的羔羊而哀鸣;还不如去命令那高踞山头的松柏别摆摇顶枝,让树叶发出鼓噪——当半天空里卷过了阵阵暴风;还不如咬着牙去干那最棘手的事,可别想去感化——世上任凭什么东西再硬硬不过它——他那颗犹太人的心!”

由此道出了夏洛克的心狠手辣,以及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杰茜卡作为犹太人的女儿居然为了和情郎罗伦佐私奔,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从罗伦佐的朋友们的对话中就可以知道,这群基督教徒对于犹太人是抱有巨大的偏见的,尤其是夏洛克。他们认为夏洛克有钱、自私且无情无义,连女儿杰茜卡也受不了这样的犹太人生活了,由此离开了自己的父亲。我们一向觉得外国人对自己的信仰是很忠诚的,饭前祷告、定期前往教堂、严格遵守宗教的服饰要求和饮食要求等等。可是在这个故事中,杰茜卡为了爱情轻易地改信基督教,在我看来是一个明显的宗教信仰的矛盾。

除了杰茜卡和罗伦佐,还有巴珊尼和波西霞的爱情作为一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副线。波西霞的父亲为她定下了选彩盒定亲的规则,无数达官显贵都前来参与,渴望拥有美人波西霞和她的巨大财产。很多人都无功而返,但是巴珊尼却选中了彩盒,由此拥有了波西霞。巴珊尼许下了很多爱情誓言、说了很多“花言巧语”,可是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她对波西霞的爱。巴珊尼离开蒙马特返回威尼斯时,波西霞给了他一个戒指让他好生保管,不能丢了。波西霞的侍女也做了同样的行为来测试她的丈夫。结果是两人都把戒指给了帮忙解决安东尼事件的律师及其助手。莎翁在此是不是想表达男人承诺就是如此不可信的呢?波西霞和她的侍女都是聪明人,又怎能不知道这一道理呢?

在爱情这一条线中,我很喜欢波西霞这一角色。富有学识、独立自主。假扮成律师前去帮助安东尼解决问题,是会利用法律去维护权利的有知识的女性。她绝不是单单附庸于男性的妇人,是有主见、有能力的女性。

说起友情这条线,最为明显的是安东尼与巴珊尼的友谊。放在现代社会来看,我们是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帮朋友借三千两银子,且还不上钱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的,但是这就是善良的安东尼。他们的深厚友谊并不是单向的。在巴珊尼成功和富有的波西霞结婚之后,他并没有忘恩负义,而是当即带着钱财赶回威尼斯拯救他的朋友安东尼。也印证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道理,朋友总是“同性相吸”。还有他们的其他朋友,帮助巴珊尼和杰茜卡私奔、在安东尼的所有货船都翻船后一直为安东尼担忧······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