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5日读后感评论83 阅读1767字

本月我选择读的书是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对症下药的书,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会遇见一届一届不同的学生。但无论哪一届,总有那么几个人,是我们心头难舍的“痛”……他们经常迟到,他们不做作业,他们课堂跑神,他们迷恋网游,他们顶撞家长,甚至离家出走……想对这些孩子说“爱你”真不容易。对于他们,有时候我们很茫然,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教育他们,我们不仅要有爱,更要会“智慧的爱”。

王老师认为,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而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需要进行个案诊疗的学生。书中将“问题学生”分为五类,即行为习惯型、厌学型、心理型、品德型、“好学生”型。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时候,都要求老师要冷静思考,主张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我们在找准问题学生病因之后,再去找治病的药方。

●行为习惯问题生●

1.行为习惯型问题生:“赖”。这一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

●厌学型问题生●

2.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太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学习惩罚,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键是要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还是学习类型不适应。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心理型问题生●

3.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老师工作要慎重,以防守为主,注意沟通方式和对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过主动而适得其反。

●品德型问题生●

4.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偷窃,不少人属于“边缘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已踏入社会,与不良的社会分子有关。这类学生对老师本人的社会经验和战斗能力要求较高,尽量以稳定班级大局为主,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甚至联合公安等机构。

●“好学生”型问题生●

5.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可能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键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特别是出事后要让他们休息一段时间放松自己。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如何对付问题学生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

本书有分析,但不是抽象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讲故事。王晓春老师用教育科学的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慢慢品读王老师的文字,感受他的思想,再对比身边这些孩子,你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

教育需要智慧。李镇西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就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智慧。与其说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就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