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里,每天乘女儿午睡的时候翻开李玫瑾老师的书《幽微的人性》。这是一本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书,但更是一本教育著作,提醒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的人如何去教养孩子的书。书中既有轻松的聊天内容,也有学术著作和论文的严肃论述,还有媒体上相关案件的详细介绍。整本书读下来感触最为深刻的便是:一个人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早期的家庭生活环境,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就让我想到当我们遇到问题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更多地得先从他的家庭,早年经历去分析这个学生的个性成因,再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许可以带来一定的理解和启示。下面我结合书中的内容针对几个话题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1.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
书中讲到一个案件:2003年,黄某用自制的“木马床”杀害了很多青少年,最后有一个孩子没被杀。为什么没被杀呢?黄某在折腾他的时候,这个孩子一直在哭求:“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我还有个没有胳膊和腿的大爹,还有个奶奶,你要是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呀?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她会怎么样呀?”结果说得黄某某大哭道:“我妈才不管我的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然后这个孩子说了一句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黄某最后把他放了。看到这里,我有两点感受:1这个小孩情商真高,真会说。2这个犯罪黄某某还是有良知的。但是书中李玫瑾老师的话让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她说这是天性,因为这个孩子特别善良,善良救了他。作为母亲要教会孩子善待别人。是啊,善良能救命,一念之仁能救命!
2.家庭教育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书中讲到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不分年龄、不分家庭背景,把孩子们混合在一起,然后分成两组,让他们看电视,一组放的是温情片,就是家庭和睦的,看人家怎么处理一些矛盾;另一组放得是暴力片,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之类,然后干嘛呢?把孩子放出来,院子里摆着现成的家具,那些看暴力片出来的就开始踢球,你碍我事,我就揍你,而看完温情片的则是把倒置的家具扶起来,还互相搂一搂,拍拍对方的肩膀说话。事实证明,暴力片对孩子的行为有明显的影响。看到这里我就马上想到家里的娃看书的表现,半年前给她买了一套比较畅销受欢迎的绘本《大卫系列绘本》,书中描述的是调皮捣蛋的大卫每做一件事都让妈妈抓狂!可以说书里描绘的都是一些坏的行为,结果女儿特别喜欢让我给她读,至今天都读了不下几十次,但是我渐渐地从女儿的平日言行中感受到她的一些行为是在模仿大卫的言行,比如大卫上课总是动不动喊尿尿急,后来女儿也喜欢和我玩这个游戏,还有大卫把厕所的卫生纸扔进马桶里,结果有一天当我发现女儿也在这样做去大声批评时,她居然会说大卫也是这样的,后来和几位其他妈妈交流,特别是男娃的妈,都有类似的现象,虽然绘本不是暴力片,甚至有一点幽默味在,但是也侧面体现了电视剧也好,动画片也好,书也好,倡导方向很重要。我们常说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需要学习,我想说更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生活中我们应尽可能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成年人也一样,如果长期处在负能量引导的环境中,你的言行,思想也会慢慢发生变化。
3.打架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打架特别重要,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一个人早年经历过打架,他到成年就不会特别有暴力性。就好比小孩子之间正常的打打闹闹是有必要的,大人不需要太多的干预。相反一直强调孩子要“乖”,反而是压抑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早年老被教成乖孩子,很老实,他其实会有情绪的,但是他没有机会跟人家拳脚相向,没有那种甩开膀子干一仗摔一跤的感觉,那他会怎么样呢?他对你的愤怒从身体上表达不出来,就全回到心里去了,于是就会积攒仇恨。那些变态的,搞爆炸的基本上都是这种人。从小跟人打过架的,绝对不去搞爆炸。曾经也有个学者研究不同国家的幼儿园,发现在日本孩子打架很少有告状的,他们打的时候,老师也不劝,如果打到有一方哭了,老师就把他们叫过来,双方站立,互相鞠个躬道歉就完事了,也不说谁对谁错。这是在鼓励他们相互之间有这样一种小的摩擦。说到这,不得不反思我们很多身为家长和教师的言行,更多的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孩子做一个“乖”孩子,而恰恰忘了有些行为是有必要让他发生或者可以理解的。
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书中有一段话我读了挺有感触: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对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所以,每当我看到很多老师单独拉着孩子的手在那谈心,聊天给予心理辅导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上面这段话,先养人性再谈知识吧。纵观现代家庭教育,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似乎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一个严重的偏差,李玫瑾老师在书中说到,智力,分数,学历虽然重要,但是纵观人类历史,绝大多数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他们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他们能自制,能付出,能与人合作。而责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范畴,所以依然告诉我们:人性要养。特别是孩子幼年时,家长更要注重心理抚养。除了上面讲到的几点,其实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很多新的知识。比如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伤医事件都跟鼻炎有关,为什么?因为鼻子里面有一根神经,叫三叉神经,这个地方的神经很微妙,不能随便动。曾经有个市的病人,当时央视做了一个采访,他就说自己做完这个手术后,每天都不能入睡,必须把一个笔帽两头弄通后插在鼻子里才能通气,生不如死。可是到医院去检查都被裁定为没事,说手术很成功,不应该感到痛苦,所以这种感觉在器官上是查不出问题的,他是神经问题,神经通路的问题太复杂了。还有我们时常会听到身边的人说身体这里痛那里痛,到医院又查不出来,其实是脑神经在作祟。或者说心理问题,因此,更应证了这本书反复强调的观点: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还有家长要多让孩子去发展体育运动,因为体育运动不仅对发展智力有帮助,而且可以让孩子有肌肉感,便于能量的释放,这样的孩子不容易被人欺负也不容易去欺负别人。
总之,李玫瑾老师的这本书深入浅出,不管读完哪一个章节,都会让你回味和思考。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在幼年时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孩子们好的观念和思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老师都能真正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抚养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