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题记
2019年暑假看了由贾志敏老师口述朱煜老师整理的贾志敏教育口述史《积攒生命的光》这本书。书并不算太厚,封面是做旧的压纹纸,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很有年代感。铅笔素描勾画出贾志敏老师的头像,明暗之间透出岁月的沧桑。
书读起来不算费力,像在听一个久远的故事,可是越读越觉得沉重。越读越感受到贾老师坚韧的生命力。
贾老师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父亲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母亲是目不识丁得农家女子。贾老师排行第八,因为很少见到父亲所以跟父亲并不亲密,不爱说话,也怕跟人接触,家里来了客人,他就躲在自己房里不出门。被父亲称为"含羞草",
贾老师小时候学习并不好,他喜欢语文并爱上作文,全源于一套丛书。其中几本叫《大人国》《小人国》《君子国》……有一次父亲让贾老师写写自己,贾老师写的虽然不好但是几处描写被父亲称"不错,写得很像,很有趣。"也是此事让贾老师明白了:作文要写"真实"的,还要着力写"生动"。"兴趣是入门向导,习惯是成功先驱。"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父亲被错杀,财产被没收,兄弟姐妹几个都被戴上"反革命子女"的帽子。贾老师自己借住在父亲的秘书家里,从此做了那个遭人嫌弃的"要吃饭的人"。因为品德评语被评为了差,又是"出身于反动家庭"所以连考了四次都没能上大学。于是就开始了辗转的代课经历。因为家庭背景问题辗转到好多学校代课,带班带的一个比一个好。用贾老师的话说一是因为年轻,精力旺盛。整天与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二是严格要求立下规矩,多多关注难教的学生,建立良好的班风。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使贾老师幸免于难,1966年8月26日,贾老师被"揪出来"关入"牛棚",批判斗争,游街示众。戴着尺余高帽,手执破簸箕、坏笤帚,爬行于操场上,被赶挨打。在"革命群众""红卫兵"的"簇拥"下,从一楼爬到四楼,墨汁涂满衣襟,满头满脸的鼻涕口水。
读到这里我不禁轻轻合上书,电视里的场面一下子涌现于眼前。这样艰苦的日子里,真是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可是贾老师在那个几乎令人窒息的年代里,没有动摇对事业的追求没有对人生、对前途丧失信心,他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他深知,只要不是失去自信心,只要对事业、对理想尚存一息希望,那么,厄运就可能是一份深不可测的宝藏。
是啊,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希望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追赶失去的时光
文革结束后,贾老师终于拨开乌云见青天。为了把失去的时光追赶回来,于是他拼命工作。走路快了、吃饭快了,只想省出些时间多读书,多备课,多和学生接触多出一点成绩。为了快速提高学生成绩,贾老师总是花时间对学生进行单项读写训练或"默写词语",或"听写句子",或"给文章添小尾巴"(续写),给文章起个"名字"(命题),"让作文和自己一起长大"(扩写),让"胖作文"瘦身(缩写)……每天练习,每天批改,每天讲评,每天订正。
勤写日记
贾老师特别提倡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亦可,只要读来有趣就好。这部分我看过后,又重新读了一遍,贾老师一些做法直至现在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书有目的
贾老师强调要讲读课文要以读为基础,要求学生多读熟读,只有读到滚瓜烂熟才能把作者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也就是读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而多读并不是指简单重复的活动,读有质量标准,做到每读一次都要有明确目的和要求每读一次就要提高一步。
作文教法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贾老师有关做作文教学的一些做法。贾老师研究的素描作文,先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描写各个局部,包括单个物体、自然环境、房间、建筑物、人物外貌、连续动作等。贾老师借用这种美术素描法,创设情境,活跃了作文教学的气氛,开拓了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使学生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
贾老师把教小学生作文总结为几点:
一是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要养成习惯,有计划,各种书都要读。
二是,要让孩子多动笔。写作文没有诀窍,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读书是吸收,是积累。作文,则是运用。要想想我一门技术,必须持之以恒,不断练习。
三是,给别人看的作文需要誊清。给别人看的作文必须干干净净、清清楚楚,让人看着舒服、惬意,乃至赏心悦目。
看来对孩子的作文起步真的是需要大量的鼓励和赞美。
"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
《每天一分钟的力量》《对公开课的思考》《如何听课》《为谁而教》这几篇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每一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1.什么是语文?
“口头说的"为"语","书面写的"为"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简而言之,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
2.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
用贾老师得话来概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孩子,教师须精讲,学生得多练。"课堂上要"书声琅琅"和"议论纷纷"。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读的训练,讲读课文一定要以读为基础,要求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语言。然而"多读"不是指简单重复读的活动,读有质量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就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句子;所谓"流利",就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度接近于说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所谓"有感情",就是读得生动感人,要读出重音,正常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要有适当的速度和节奏。在课堂上,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每读一次都要有明确目的和要求,每读一次就要提高一步。
要上好语文课,还要时刻铭记:语文课上教语文,不要教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播放音乐、显示、组织表演、播映视频上,而是要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一种技能。掌握技能需要通过无数次的操练就想学习溜冰、骑马一样,从不会到会,从不掌握到掌握,必须通过数次的练习一下由失败走向成功。"课堂设计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给学生以启迪,能让听课者学到东西。
3.我们要做怎样的老师?
现在在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职业倦怠”。对自己的工作热爱不起来,可是作为教师,爱事业、爱学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一个好的老师,眼中、心中是要有学生的。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温柔的教育气氛,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像加了润滑油的车轮一样运转起来,思考起来。我们最终的努力目标应该像袁蓉老师那样"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装着课堂、装着中国语文教育。"
用事业温润生命
贾老师的故事带给我极大的心灵冲击,他不是在做事业,而是用事业的阳光温润自己的生命。我也教了20年的语文,我很清楚我们一线老师的生命状态:焦虑、无助、茫然、忙碌……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职业幸福。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届一届地走了,我们一次次原路返回,继续下一轮的焦灼和无助。走在校园里,却常常觉得偌大的校园无法安放我们的灵魂。两厢对比,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如果心中有梦,愿意成长,整个生命就会有一种怒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对自己的爱与不辜负。
老一辈教育人在讲台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职业倦怠,而是对这三尺讲台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留恋。让我们用责任和担当、爱和理解、未来和希望是撑起做教师的精神世界。
最后,我想和大家共享一段话:
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很少,当方向明确,路径明晰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历练、坚守。这些方向和路径的背后,其实还有柴米油盐的困扰,还有名利浮躁的羁绊,还有惰性心理的作祟,也因有了这些,成长边充满了挑战,成长的过程更难以复制。当下很近,未来很远;当下很短,未来很长。无数个当下集结,延伸成你我的未来。没有努力的当下,必定不会有未来的精彩!我们要做最好的自己,过一种精彩的教育生活!让未来的自己,感谢当下不将就的自己!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