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读后感2000字 最新读后感作文大全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5日读后感评论128 阅读2846字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充满快乐,天真浪漫,生动传神,就像画中那样栩栩如生。当我第一次听到《奶蜜盐》这个书名的时候,没能想象到它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当你仔细阅读它,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圣经”。书中阐述很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也谈到很多平常家庭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产生了很多的共鸣。通过对比我过去遇到相同状况的不同应对方法,我感受到如果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那该有多好!在产生这种共鸣后,我立刻争取时间把它读完,同时把张文质教授的一套从《一年级的孩子》到《九年级的孩子》的书买回来阅读,我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家庭教育黄金时刻。

自从我夫人怀孕,我就主动阅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与孩子养育之类的书籍。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奶蜜盐》之后,我就萌生出再读一次的欲望。里面谈到的各种情景都能够和我产生共鸣。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磕磕碰碰,在里面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情景以及解读。而这些解答,在阅读之后能够让作为家长的我豁然开朗。

奶、蜜、盐是每个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在书中,作者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把“奶”、“蜜”、“盐”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奶”,最显浅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是指以母亲为核心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它能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样的方式,是所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都会采用的行为。拥有幸福的童年,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摔打。

“盐”,有三个核心:第一,盐既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第二,“盐”意味着生命的现实感,它体现在,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接受什么样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困难,都有面对现实去承担、去接受的能力,从而在锤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第三,它指向生命的自由度,包括心灵的开放、从容,精神方面的信念、追求,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有精神的追求。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奶、蜜、盐”其实也是孩子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书中,将家庭教育中遇到不同的状况归为34个不同的情景。

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这是书中的一个标题,我很认同。中国社会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不得不在“陪孩子”与“成功”之间做出矛盾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观念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居家观念相对抗。把家庭、个人、孩子放在一个特别不重要的位置上,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夫妻两地分居、和孩子分离,既是因为生活所迫,也是为了工作而作出的一种值得自豪的自我奉献。

实话实说,在如今这个年代,因“舍小家顾大家”造成夫妻两地分居进而影响到小孩的家庭教育的情况已经不多了。更为常见的是,父母因为要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工作,或者因为贪图个人的放松娱乐,而无法对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

当我们家孩子还是1岁半的时候,我和老婆两个人决定留下孩子在我父母家,出国旅行,当我们回来后,我们发现,孩子每到晚上就不愿意睡觉,而且在哭,我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猜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离开,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得不到安全感,因为孩子从出生一直都是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才有所好转。此事发生后,我意识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从2015年9月开始要到邻近的城市工作,尽管为了家庭我每天往返,但是到家时间也要晚上9点左右,参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就不多了。陪伴孩子很重要,特别是孩子小时候,在日常的陪伴中,父母可以直接向孩子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人生理念,效果之好可能远远超过你的预期。反过来说,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但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因此,到了孩子快要读小学的时候,我毅然回到这座城市工作,尽管因此而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是能够陪伴家人、陪伴孩子,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刻。

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正如上述所谈到的,很多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些情况好点的,也不得不放在(外)祖父母家生活过夜,自己只是下班的时候回来看看,然后就走了。让上一辈教育或者干涉教育您的孩子,弊端丛生。相信很多家庭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小孩子在还是很小的时候,当他不愿意吃饭的时候,家人,特别是老人家就亲自动手在喂饭,甚至还在追着孩子喂饭。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可是在我家从来不做这样的事,孩子不吃饭就不吃,如果他饿了,那就让他饿着,等到他要吃东西的时候,自然会吃饭。所以,我不允许我家的老人这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老人家起了冲突,很多老人家就是因为怕孩子饿着了,就不断强迫喂饭,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养成了要喂才吃饭。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们家的小孩在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喂饭,一顿饭曾经吃了三个小时。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生存的技能,不用任何人去教他,当他饿了,他就自然吃饭了。

从怎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的角度来看,父母独立地管教孩子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父母二人要达成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管爷爷奶奶怎么疼爱孩子,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做到不干预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不能让他们用错误的方式、特别霸道的方式来干预你们的教育,来庇护孩子的错误,哪怕有过度溺爱孩子的行为,也都问题不大。

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都会哭,而且当家长不去鼓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甚至呆在家不肯出门。这是一种成长恐惧。实际上,孩子正是在父母家人错误的引导之下,从本来正常的某种畏惧紧张,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反应。可是我女儿却没有,为什么?因为从她2岁起,我们就不断地和她说:“你很快就可以去幼儿园玩了,那里很好玩,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多玩具。”这是给她传递积极信息,而不会和她说:“你很快要去幼儿园了,哭了怎么办?”之类的负面情绪。更加不允许老人家说。结果是,女儿去幼儿园从来没有哭过,而且在去之前不断问什么时候去幼儿园啊?上学第一天还问我们:“爸爸妈妈,幼儿园那么好玩,为什么那些小孩会哭?”

我们一定要掌握住孩子的教育权,哪怕是有时候家庭里会因此出现一些不愉快,也决不要轻易后退。

家庭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奶蜜盐》把现代家庭教育总结得非常到位。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孩子2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2岁到6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为了守望者。

陪伴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借用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一首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情”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