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之美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5日读后感评论53 阅读1778字

人们总是对未知的抱有兴趣,对失去的心怀感念。半个世纪前的“俄罗斯文学热”变成了如今的“冷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莫大遗憾。之所以如此断言,是因为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的位置,以及它在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心中抹不去的印记。《斯拉夫之美》(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民族)这本散文集,正如一掬甘甜的清泉,稀释了他们内心的饥渴。在一篇篇文章中,读者不仅饶有兴趣地追逐着那些未知的、饱含着异国情趣的名人轶事,而且被他们的“故事”牵制着、吸引着而爱不释手。《彼得大帝之死》《普希金本可不死》《不可思议的屠格涅夫》《列宁尼安纳》……等篇章的内容别说中国读者感到新鲜,恐怕俄罗斯读者也不甚了解,而文集的可读之处远不止这些。

展开开篇之作《南布格河随笔》,映入眼帘的乌克兰风光及民风民俗是那么亲切。那里的山水人物无不争夺着读者的眼球、影响着读者的思绪。文中不仅以细腻的笔致描绘了斯拉夫文化的悠远与深邃,还以热情奔放的情致抒发了对俄罗斯、乌克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倾心挚爱。“南布格河摇了一下尾巴,尼古拉耶夫市就被它切割成了几段……”“右侧的车窗刹那间变成了风景画。”“……马,真像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当代作家巴别尔对它倾尽文采,画家徐悲鸿为它不惜笔墨”这些饱含诗意的文字,不仅打动读者的心绪,而且勾起读者策马扬鞭奔赴那人间仙境的欲望。之所以作者如此率性地倾尽自己对斯拉夫文化的赞美,是因为他的心境与魂魄在旅居乌克兰、俄罗斯十多年间已与那些情景人物融合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乌克兰,俄罗斯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那些动人心弦的往事,如涓涓细流般注入作者笔端,向读者娓娓道来。

作者虽然陶醉于库尔什沙地的景致,称它是“一块犹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的宝地,美得几乎不属于这个世界。”“它是一座百分之百的天然花园……它是上帝的神来之笔。”而他更倾心于那里的“生灵之首”。人类不仅是天地之间的灵性,而且是社会的主宰,特别是女人。作者不惜笔墨赞美女人,因为她们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花瓶”,更不是“附庸”,而是蓝天和大地的支撑。作者说“俄罗斯女人不仅仅是用来炫耀的,俄罗斯女人就是俄罗斯的生活。”这话囊括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与特征。作者还向读者介绍了俄罗斯女人的外在美——她们“秋波澄澈,身材婀娜,肌肤透明,明眸皓齿,即使人到中年依旧风韵不减。甚至有科学家考证,她们浓密的秀发竟然有十六万根之多,比其他国家白种人多出四万根!……”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斯拉夫女性之美的赞叹。作者更善于挖掘斯拉夫女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俄罗斯女人内在的风度与气质。由于地域辽阔,生活背景和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她们既宽大开朗又细腻深沉的个性,她们既可以是贤妻良母,又可以是知心朋友;既可以是巾帼英雄,又可以“小鸟依人”;她们崇拜男人的力量,荣耀和地位,更看重男人的智慧、知识、思想、健康的体魄和幽默感。作者不仅由外到内的坦率阐述了俄罗斯女人的共性与个性,而且挖掘了这些特性形成的环境背景和历史沿革,以详实的资料说明它形成的必然性。读到这里,一种好奇心诱惑读者去追逐,去探索斯拉夫女人的谜底。

《斯拉夫之美》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俄罗斯自然风光之美,人文景观之深邃,还能从作者的文思涌动中看到俄罗斯人的举手投足、民族风情、伦理道德。在《俄式大餐》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食,还能从美食的氛围中看到了古老的风土人情。而且从中可以体味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民众的“心理共性”——那就是人性、追求、理想、愿望是相通的。例如,在俄罗斯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卡拉威”大面包的制作,一定是“全和人”来动手。这使笔者联想到在中国的婚礼上也有“全和人”之说。不难看出,人性、伦理、向往、追求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

文集的精髓归结到人的思想、灵魂、追求及展望上。由此涉及到“民族精英”——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文人学者……因为他们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和“脊梁”。作者举出他所推崇的现代著名作家巴别尔:在他翻译其作品《骑兵军》过程中为巴别尔的思想、语言、表达所倾倒;又被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阿特马托夫,阿列克谢耶维奇等领军人物所折服。这些民族之魂的作为及其作品的内涵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为他们反映着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意愿。

《斯拉夫之美》让我不仅了解了斯拉夫之大美,同时领略了作者孙越先生时而洒脱,时而细腻,时而奔放的文字功底。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