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中有营养,历史之中有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回望历史,细细品味陈旧历史事实背后的故事,别有一番韵味。下面请欣赏王子叶同学读《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的思考。
倘若用一句话来总结《伟大的中国革命》这本书,我能够想到的就是习近平主席对其的一段评价:用独特的视角鲜明而有力地勾勒了1800年到1985年间中国的政治风云和政治变迁。这句评价是极高的,但却是担得起的。此书作者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先生,他用他的一生来研究中国问题,用费正清的视角以一种不同于中国学家的看法表述中国革命;做了那个“应该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把19世纪的中国帝国,同1911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和1949年以来的人民共和国联系在一起”的人。
《伟大的中国革命》这本书脉络清晰,生动有趣,而且集中笔墨在中国革命的主题之上,没有过多牵扯外部入侵等问题。时间跨度从晚清的180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5年,历时185年。这185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亘古未有的变局:盘踞世界东方长期繁荣强盛的大国强国一下子变得贫穷衰老落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拥有长枪利炮的西方国家打破强开;一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本完整的土地纷纷割让,原本富庶的国家屡屡赔银;绵延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大小起义、体制革新、社会变法不断爆发;军阀混战,帝制复辟,民国建立;国共两党联合又分裂,分裂又联合;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酣睡的雄狮苏醒,东方大国重新崛起。一部跨越了近两百年的中国近代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或许在本书中能够略微窥探其中奥秘之一二。
在本书中,根据关键的时间节点,费正清先生把中国革命分为了四部分。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是晚清的中华帝国(1800-1895)和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1985-1911),这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成长和蜕变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仍然秉持着“天朝大国”的姿态看待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方列强,但是很快鸦片战争就打碎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美好幻想,直到甲午战争结束,人们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中国近代革命也随之进入了关键时刻。仍然坚持传统农业手工业的自然经济绝对不可能挽救中国;简单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显得不切实际,就算学来了国外的技术、制度,也难以彻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终于,现实逼迫着人们总结伤痛得出结论: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才有可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推翻,是中国现代革命发端,并且此时此刻新的革命已经在酝酿之中等待爆发。
在这两部分当中,使我眼前一亮、颇多思考的地方就是费正清先生阐述的一个超级大国在繁荣几千年后突然故步自封的原因。他说“因为这个帝国拥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和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进行科技创新的成本远远高于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成本的时候,技术对这个帝国的需求被一般劳动力从数量上代替掉了,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原本作为优势的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转而成为这个帝国的阻力。那么这个王朝衰败瓦解是必然的,而外来的一切因素都只是催化剂罢了。但费正清先生在写到鸦片战争的时候其观点有些偏颇,他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进入世界市场,这就使得鸦片战争的责任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为西方列强推卸了责任。首先,鸦片本就不是商品,中国拒绝入口鸦片绝对是正义行为;其次,事实表明,在西方列强向中国出口鸦片之前,任何商品进出口贸易中国都以平等、对等的姿态对待,而鸦片出口只不过是西方列强在正常商品贸易中难以占得巨大便宜后的恼羞成怒的结果。这一观点在我看来是本书的败笔之处。
第三部分则为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主要叙述中国现代革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革命进程进行的深刻反省与剖析。民国初期,中国本应该能够称之为共和国,但谁也没有想到袁世凯复辟,中国又恢复了帝制。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各种新思潮冲击着儒家观念,然后国民政府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国共两党的较量还没有结束,红军长征再一次证明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一面打日本人,一面互打。在八年抗战胜利后,又迎来了三年内战,最终国民党败走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国民党,费正清先生的一段话使我对其失败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说:事实上国民党是用两条腿走路,不幸的是走的是相反的方向,一条走现代化,另一条则走向反动方向。这大概就是国民党的悲哀,同时也是当时所有统治者和统治阶层的悲哀,但也更加证明了中国革命之伟大。
第四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费正清先生对之一时期的中国革命的解读颇具个人意味。他认为: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他把毛泽东宣扬的新知识、新思想看作是大一统后的社会工具,其自身并没有独立人格可言。加之社会上形成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更是使费正清先生夸大了这种观点,认为“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暴露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包着现代化外衣的传统帝国。其实,当我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是不太理解的,新中国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犯的错误只是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发展与完善。但同时,我也赞同费正清先生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总结,应该专注于钻研外部世界和中国本身,中国的未来是乐观的。我们同费正清先生一起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个古老的国家向自由国度的转变,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时代趋势。
总之,在这本书中,费正清先生对中国革命的探讨,首先是站在了一个相对公允的立场之上,对中国各个阶段的革命历程进行了不偏不倚的解读。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以西方惯有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历史,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并设身处地的考虑到中国长期所处的基本国情,作为西方历史学者,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从宏观的历史和世界角度看待中国革命,横向和美国作比较,中国人口众多而相对自然资源缺乏,同时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制束缚着现代化的变革脚步。再加上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士绅和文字书写的制度以及儒教控制了整个教育事业,使普遍民众无法得到适应他们实际需要的正式教育。文字和思想都是少数精英和统治者的特权,他们侧重于引经据典,并由他们制定出有关儒教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约束民众的行为和扼杀思想,形成中国帝国表面上的统一。这正是这本书中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同于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的部分,能够使我们对中国革命有另外角度的认识。
费正清先生还在这本书中强调,尽管外国的入侵,以及外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对中国是一种刺激力,然而中国近现代史毕竟是中国造就的,不是外国造就的。中国的重力中心在于内部,“中国革命的构成因素也是在那里积累起来的”,因为“20世纪以来税捐对农民负担日益加重。这就导致了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崩溃,和建筑在它上面的政治制度的崩溃,新的组织形式必然出现”。而对于文化,费正清先生观点到如今仍然十分鲜明。他讲到“作为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是它自己的,并且是独特的”“在某些方面,它可以被称之为落后,但也许在其他方面,它仍然是优越的”。人们想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研究它,并了解世界上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中得到不同解决的。这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那一方面,是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的那一方面。
在本书中,像如此清晰而又深刻的解读还有很多处,费正清先生的认识有别于一般的现代化理论,但是又不把中国视之为独特文化,中国革命有着过去和未来,而且谁也不能否认民族主义、政治参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西方观念对中国近现代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这也不意味着抹杀了中国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这个过程有着自己的明显特征。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