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来到荔香三年了。犹记得两年前所教的一年级的小娃娃们,好动活泼,精力充沛,每天你追我打的事情层出不穷,那光景真可谓“鸡飞蛋打”。我只好与他们斗智斗勇斗勤快,只要管得多,祸总是少惹一些。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们也“化敌为友”,最后“依依惜别”。本以为自己在低年段的岗位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再次接手一年级该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可是结果却大失所料。同样是一年级,这群初来乍到的小娃娃们竟然比较内敛腼腆。读书声音小,回答问题也不甚积极。这时,我才发现,无论是“闹腾”还是“沉默”,无论工作多久,无论教一个年级多少回,工作上总会有新的困惑与挑战。面对孩子们上课不爱开动脑筋,不爱发言的状况,我急切地翻开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渴望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却发现,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不止此。
尤其是“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做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投到了我的内心深处。
01、与“冷漠”的处事方式作对抗
“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我想应该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对刚工作的第一年回味无穷。因为那时的“我”温柔可亲,对学生关怀备至,教室里发生的每一件小事,我们都是那么细心地去了解协调。而当有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后,似乎就对孩子们的事情“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于是,当有孩子迟到站在班级门口时,他可能会被老师直接拒之门外,并残酷地会接受着来自全班同学目光的检阅;当他未能完成作业时,他就会被老师狠狠地批评“完成作业应当是一个学生的本分”;当两个同学发生矛盾时,就会被老师要求“相互道歉”。当这种处理班级事务的模式越来越固化,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就成了没有温度的,“冷漠”的上课机器人了。
这段时间,班上有两三个孩子的书写让我非常头疼。按照惯例,我会将孩子们书写不好的字用铅笔圈起来,以便他们辨别修改。一个小女孩有一课的生字写得很不认真,于是大片的地方被圈了起来。针对她的情况,我单独提醒她必须擦掉后认真书写。可是第二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那处的字仍然如旧。我想她可能忘了,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单独提醒。直到第三次批改,我仍然发现该处如旧。我对她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也严厉地批评了她。可是批评她的同时,我的心里不禁困惑,为什么多次的提醒都不起作用呢?既然第一、二次的提醒无效,第三次的提醒会有效吗?不好好写字是只存在于她一人身上的问题,别的同学没有吗?不分具体情况的“冷漠”的应对,是无效的。我尝试转换思路,面向全班同学从纸张的由来,木材资源的宝贵一直讲到了人与自然之间资源的争夺,并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好好写字,珍惜作业本的原因。下课时,我看到了这个孩子没有出去玩,她默默地把作业本订正了。这件事令我发现,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懂事,他们不应该总是单方面地接受来自老师或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与批评。有时候,他们更需要一场温和、礼貌,具有启发性的交流。
02、与“冷漠”的课堂作对抗
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花了巨大的篇幅去讲述他对于“虚假的主体性”的反对。我想,这“虚假的主体性”指的大概是课堂上所有同学对所学知识时刻充满热情,时刻积极发言那种一派热热闹闹欣欣向荣的场面吧。在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之前,我也对这番景象向往不已,并对班上孩子们课上寡言的行为感到非常沮丧。并努力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因为平时太严格了,孩子们不敢畅所欲言了?还是因为说得太多了,孩子们养成不思考的惰性了?还是备课不够充分,没有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了?我不敢排除任何的可能性。但是书里的一个观点,让我变得冷静,能够从容地逐渐克服这个问题。
他说:“教师上课时总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地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的氛围中进行更有意义的交流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当一个孩子不确定答案时,他的声音小一些,有些胆怯,或者是等别人先说,参考别人的意见,这才是正常不过的表现啊!他还说:“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应该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通知书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
我反省自己,原来在不自觉的时候,已经陷入了“虚假的主体性”的假象追求里。我反省自己,在一个孩子支支吾吾地表达时,我是否有尽力去理解他的话语,还是因为追求效率匆匆打断他。我反省自己,是否倾听了那些孩子没说出口的话。正所谓“心有灵犀”,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大声完整地说出口,才能领会他的想法呢?课堂变得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之内,完全依照老师的主观意愿进行,便让课堂变得“冷漠”了。
03、与“冷漠”的日常工作作对抗
《静悄悄的革命》里还提到了佐藤教授对于公开课和教研的看法,他认为“每个教师最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而“研讨教学的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他的话,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以往的认知。他为我点明了研究分析别人课堂的方法论,为我找到了课例学习的途径。同样,当我面临公开课的挑战时,我也变得安心了不少。
这是一本让人产生力量的书,因为它总在向读者传递一个观念。即使人的每天是那么平凡,工作日复一日,可是,只要在一个个小细节上多一点思考和尝试,教育的“革命”就会迸发出刹那的星火,温暖我们,也温暖我们在教育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学生、同伴。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