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一本出自外国记者斯诺的关于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地采访录。我渴望从一个全新的外国友人的视角来让我对这段中国重要历史的认识更加客观真实,旁观者清,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悟出这份清。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一如我选择这本书的初衷一般,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价值。在那个革命仍在艰难进行的年代里,在那个仍处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内,任何人都无法得知中共的真实情况,所有关于红军、关于中共的消息,无论是出自何种信息来源,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或被掩藏压制,或被捏造得面目全非。而为了获取最为真实正确的信息,一个著名的西方记者,几个笔记本,二十四带胶卷,一架摄像机,斯诺的步伐就这样在那个战争与事变随时爆发的年代迈进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勇敢如他,幸运如他,得以拨开层层严密的武装、交通、信息的封锁,撇开那些被国民党捏造得体无完肤的报道,勇敢一人寻求真理、挖掘不为人知秘密,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重要人物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实地考察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等作到了广泛且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资料,14个密密麻麻写满了的笔记本,还有数不清的照片,历时数月的埋头写作,怀着揭开中共真正面纱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的答案。
清,助共产党强大的力量。就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我似乎看到了斯诺所寻求到的真理答案,一个关于让共产党从弱小变为强大,变成一个能和国民党抗衡的力量的答案。一个科学且明确的,预见性与革命性兼具的理论指导—马克思的理论。它给当时陷入僵局而迷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方向、新的出路,并用进步的思想凝聚起那些迫切希望改变混乱现状,并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们。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取福利、得民心者的为民政党—红军。取缔了压榨人民的剥削阶级,取消了让人们苦不堪言的苛捐杂税,取缔了害人不浅的鸦片高利贷,取而代之的是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获取土地,给这些千百年来一直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民们有力的武器、强大的信念与勇气、最纯粹的革命热情,而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参与革命的农民们即使自身生活仍然艰辛,但却觉得内心十分满足的原因。这就正如斯诺在书中说的那样,他们不是消极的止步于物质温饱层面上的满足,而是通过自身抗争去获得自由独立后的精神层面上的满足。而斯诺所寻求到的这真理答案似乎于今日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识,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科学明确并且可行的周全计划,可操作可实现的途径与坚定不移的个人信念,在此基础上目标越明确,信念越坚定,态度越积极,那么你将更容易坚持,更容易成功,这或许就是斯诺为我们解读的中国革命精神。
清,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们的血肉形象。在《西行漫记》的书中,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毕业后也是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四处找寻工作,炎热的夏天里也是光着膀子躺在床上;那位曾说过那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血少年周总理,平日里是如此温文尔雅,憨厚得像个朴实的农民;那位极具威严的红军总司令彭德怀,在被严刑拷打的苦难日子里,脑海里也会有“要不明天我就招了吧”的念头。在斯诺的记录中,这些在其他文献资料中有距离感的大人物顿时变得和蔼可亲起来,阅读着这本书中的一字一句,仿佛感觉他们就正在与我对话着他们的日常琐事,跟我发着革命路上险阻重重的牢骚。这种在阅读中慢慢探寻,不断且不经意发现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就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原因。
这本书不仅将那个年代的共产党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而斯诺诙谐的风格也让严肃的报告文学中也能透露出一点轻松,正经的纪实文学中也有着玩笑般的描述。阅读这本书,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革命,并且从中学习斯诺那种对一切保持怀疑,对真理永葆好奇的不懈探求的精神,看看那最苦难的日子里,最可爱的模样。
在我如今正青春的年华里,阅读了一本《西行漫记》,在这本经典历史著作的字里行间,浏览那段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历史,牢记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缅怀那一位位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参加革命的伟大先烈,从他们的故事里觉醒身为今日之青年肩上应有的爱国担当,学习那种民族觉醒时期里烈火一样昂扬的时代精神,心怀激情与干劲,牢记为延续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努力奋斗的青年使命。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