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64 阅读1614字

大概是一个多月前,当我在书目中发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心想,这就是缘分吧,因为当时已经有意向深入了解中国本土的思想源泉了,于是顺势便借了回来。不过有些惭愧,现在已是还书的日子,我却并没有通读——共计二十八章,现阅读至十二章。以下读后感就是基于前十二章的阅读经历所写,主要关于先秦时期的儒家两个阶段,道家三个阶段,墨家两个阶段。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关于先秦思想,我只是肤浅的了解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名家的离坚白之类的,总之,好像儒家的学者就是个老学究,道家则是富于想象力而不切实际“白日梦想家”,名家则更是一群巧用语言漏洞的辩者罢了。而冯友兰先生的“小史”,让我能从周围的土壤环境,自然景观入手,从种子落地的那一刻开始,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这颗参天大树。总之,诸如“中国无哲学”“中国古代只是几千年的原地踏步”之类的说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明白这件事算是阅读本书后的一个小收获。

现在谈谈书的内容。在前三章,是从总体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背景,以及结合社会背景介绍了诸子百家的起源。全书之初,作者便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对于宗教事务一向是不太关注的,但是追求超道德价值又是人类的通性,这该如何理解呢?西方人或许会想,中国人真是勤劳的蚂蚁——言下之意是,你们确实是勤劳,务实的,但不免庸俗,为了回应此类的误解,冯友兰先生提到了宋代新儒家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并认为中国哲学“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并不肤浅“,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现世生活中,体验着他的超道德价值,例如,虽然对绘画并无太多了解,但当我回想起中国山水画时,我会有种感觉——画师彷佛神游于天地之间,几百里风光了然于胸,天人合一,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体验。

在介绍完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基调后,冯友兰先生便开始讨论诸子百家的起源(结合东周末年的社会环境),这项工作是很吸引人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被给予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儒家如何如何,道家如何如何,好像他们的思想是某个天才在某一天,拍了下脑袋“原来如此”,于是创立了一个学派,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会有种原来悬于半空的东西突然扎根土壤的感觉,我想,这的确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思想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实践经历,社会背景,这其中,有思辨的伟力,但也有现世的影子,而正是这种角度,使得我们在理解一个流派,一个思想何以至此以及其局限之处时,有了准确的依据——这不仅仅适用于历史研究。

书的第四章开始便是对各个流派的介绍,通过对孔子,孟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我了解到了儒家在刻板印象之外的侧面——他们是不信鬼神的,而祭祀之类的活动更多的是为了缅怀逝者;当孟子谈到“浩然之气”时,又是有些“神秘主义”的色彩的,这或许就是当时的儒者所信仰的宇宙观。有关墨家,则更是收获颇丰,我了解到他们的成员多来自平民,而且组织内部有严格的秩序,他们有时会参与一些军事活动,所以更像是当时的一个帮会,因此墨家的思想是朴实,务实的,“功利主义的”,他们把行善的原因归结于鬼神的强力显然是局限性所在,但另一方面,《墨经》有大量的关于知识论,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论述,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人民的创造力之伟大。另外则是关于道家,历经杨朱,老子,庄子,他们对于“全生避害”的讨论逐渐深入,最终以庄子将出发点消解——走向了其反面,作为结束。

当说起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时,我们提起更多的是儒家,但仔细回想:“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是道家,务实,人人平等,又有墨家的影子。虽然我并未通读全书,还有很多流派尚未了解,但我相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此类的例子。他们一起构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基调,那些伟大的思想从未走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血液里。

以上便是个人的感想,虽然力求简要,但脱离内容谈感想终究不够深刻,“温故而知新”,在写此文的过程中,我也确实有了些更深的体会,所以长些还是必要的。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