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和一个小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读书,提及了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我戏虐地问:哦,游戏怎么改变了作者的世界?小朋友回答:是改变了整个世界。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内部组织、社群的组织都深刻地吸收了这本书的理念。这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当即入手一本。
我从来不玩游戏,甚至扑克牌也玩得很烂。经常激励年轻人,大四毕业季,同学们都在疯狂地玩扑克的时候,我请假回家自学英语。所以要不是机缘巧合,恐怕我是无缘接触到这本书的。之前去互联网公司参观,看到他们花里胡哨的企业文化墙,什么抢金币、积分池、任务树,办公室布置随意混乱,可坐可卧,总觉得纯属贴“互联网企业”的标签,是一种噱头,毫无实际意义。但我也有一种模糊的体验,比如参加同学的跑步打卡群,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则:每周跑步20公里打卡,否则发红包,或者被清理出群,就能够让我重拾跑步习惯,哪怕一周时间很紧,无暇跑步,也去尝试周末早上一次跑完20公里以便打卡,结果跑了18公里,两倍于日常跑量。再如参加减肥群,就能把日益失控的酒瘾给控制住。总结起来,就是跟简单的一个逻辑:自愿参与、任务明确,规则清晰、反馈及时、在熟人面前能够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产生的自豪感。这本书读下来,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社群组织中运用的都是游戏的理念和方法,所以如此有效,如同游戏如此引入入胜。
《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简·麦戈尼格尔(JaneMcGonigal)是一位美国的未来学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游戏策划者。在职业生涯开始之时,她就着力于研究“游戏的力量来源于哪里”这一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不得不将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绩效理论等多方面的发现整合到一起,开始探讨如何利用游戏的力量重塑一切:政府、医疗保健、教育、传统媒体、市场营销、创业精神,甚至世界和平。以此为主旨,作者先后于2008、2009年在美国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游戏行业每年最重要的一次聚会)上发表演讲,并影响深远,本书也是发端于这些演讲和研究。
我想作者认为游戏对世界的改变有两个维度,其一,游戏已经让世界广泛的人投入,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实世界的重要力量;其二,游戏中蕴含的深刻原理如果在现实中广泛应用,应该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其中第一个维度从游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可见一斑:世界所有玩家花在《魔兽世界》上的总时间超过593万年,相当于从人类祖先第一次站起身来演进至今的时长;美国青年在21岁以前,玩游戏的平均时长超过10000小时,10000小时足以让他们成为专家。而第二个维度,实际上是要探究游戏背后的力量:作者称,现在著名游戏公司,其核心部门已经不是依赖软件技术,而是依赖心理学。作者认为游戏的四个特点满足了人类产生幸福感“心流”的客观条件,积极心理学推崇大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心流体验”的概念,当心流出现时,身心高度集中,行动与回馈不断互流,乐趣油然而生,这是生命的最佳状态。简单来看,心流体验包含的几个要素与作者总结的游戏的四个特点不谋而合: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广泛的游戏实践可以看出,当具备这四个特点的游戏就能产生四个重要的目标: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以及更宏大的意义。这些带给人类的吸引应该是无法抗拒的。而如果我们在组织中能够设计一套规则,当它具备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四个特点的时候,是否也可以给我们的组织带来巨大的活力呢?通过阅读,我对此越来越深信不疑:如果工作是团队自愿安排的,目标清晰,团队作战,及时反馈,任何任务的实现均可交换无论是礼品还是同事的标准还是奖金还是提升,我想这样的队伍应该是无敌的。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有趣的失败,大家就会继续尝试,并保持成功的希望。而小团队作为一个微型组织,会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不能给团队拉后腿可能成为很强的信念。而当我们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能够凝聚一个工作团队、一群共同爱好的人、一个互联网上更广泛庞大的人群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时,我们就能相信我们有力量完成一个非常宏大意义的目标。
这让我联想到上一个班的体验:首先分组,以组为考核单位;每一次主动提问、每一份完美的课后作业都会给小组加分,每个半天公布各小组的分数,给分数前三的组颁发流动红旗,并及时发出现金大奖。最后课程上得热火朝天,使上课考试这件枯燥的事情变得充满了幸福感。目标、规则、反馈、自愿参与,让每个人全情投入学习中,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这种积极情绪不是依赖外部奖励,而是内在奖励。
所以游戏对于内心的吸引,也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即理”,《游戏改变世界》的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游戏的斑斓画卷,引领我们探究其中的“理”,促动我们创造一个“不断升级,通关打怪兽”的趣味盎然的现实生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