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这是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封面上呈现的一句话,读来意境悠远,同时又富有深意。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细读这本书,我觉得本书既有对教育的前瞻性引领,又有具体方向性的指导,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不管是新老师,还是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的老师,都可以进行借鉴和反思。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遗是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关于教学,文中寄予深深的热爱,它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你上一节课,总应该让学生有点收获,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要求”,这个要求似乎是我们大部分教师教学中都在努力追求的有效教学,可是余教授却鼓励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优质教学,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课”灵活地走向“活课”,让课堂中的学生动起来,让教材活起来,从无效、低效走向优质、高效、高境界,让课堂、学生、教师显示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想,我们的课堂究竟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掌握些什么,何为有效教学,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怎样克服无效、低效教学,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这些问题余教授在文中已有了明确的阐述,也给我们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提供了一把标尺。教无止境,一堂好课是我们的共同追求,我的理解是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牵着学生在学,根据课件按部就班地把所谓的“知识”喂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读、写,课堂上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学得被动、无趣,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要“得意、得言、得法”,这三点,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只要是阅读课,都是通用的。
要做到这三点,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每次备课前,我们研究了教材就要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每一次上课都要这样,哪怕是家常课,都要这样问问自己。定好了这个目标再开始备课,再来思考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怎样的流程来实施教学,否则我们的课堂就是盲目的,指向就是不明确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并不是说只有这三个目标,这三者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因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维的,而且所有目标的设计都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我们平时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注重结论,也要注重过程,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
1.“得意”,即解读语言文字。“意”指的是内容,也指中心思想,就是要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是最基础的。
2.“得言”,即落实双基训练。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得,有所提升。《新课标》许多地方都讲到了积累,怎样才能做到丰富的积累呢?我们语文课堂的“练”无处不在,只要注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就都是“得言”。
3.“得法”,即习得语文能力。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即教材本身的言语表达方法;一个是我们怎么来阅读、学习文本的方法,这是学习的方法。
“得意、得言、得法”,我觉得一般的阅读课文,如果这三点都做到了,那就应该是一堂好课,一堂有效的课。而且,我们的语文课绝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几个字,理解几个词,会背几个段落,也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如果我们每一堂语文课都这样去做,那么,在这样的课堂里滋长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聪慧的,幸福的。
当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地、合理地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生成,这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回想工作之初的教学经历,每一次的公开课都会设计一份自认为非常详尽的教案,做足充分的“预设”,每一个环节算无遗漏,甚至会预设多种学生可能有的回答,不同的答案不同的评价语,环环相扣,分毫不差,甚至连上课的时间都会精确计算好,保证准时准点完成教学任务,一点也不敢行差踏错。
其实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若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无比顺畅,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完全按照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毫无差错地走下来,倒未必是一件好事,这失去了课堂的真实性,我们每个老师都是一线的老师,都知道最真实的课堂是怎样的,因为孩子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是无限的,老师永远无法去设定,即使是公开课也不能完全按老师自己的意愿来。一些年轻老师总在上公开课前狂背教案,我常常劝他们不要背得太熟,这样反而不好。上课的时候会一直想着把教案走下去,往往就忽略了学生,当课堂上有一些意外时,老师会突然懵掉,不知道如何处理,因为心中只有自己的教案,而那些生成的幼苗就被掐死在跟着教案走的固定思维中。所以,心中有教案,但不唯教案,要放下教案,将自己沉浸于课堂中,老师、学生、课堂应该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的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老师要引领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老师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真的特别喜欢余文森教授的文字,他以其敏锐的目光、诚恳的语言传递着对教学的热爱。他铺下身子,走进课堂,深入教学,致力于优质教学,让课堂更丰盈、更生动。他的睿智与幽默,在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同时,余教授又是个理智、公正的人,他没有一味地高唱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颂歌,也没有贬低过去教育探索之路取得的成效,而是非常客观、清醒地在看到改革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反思,引起大家的思考,避免过犹不及。
走近余文森,走进“有效教学”,一起眺望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