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论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79 阅读1415字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

在仔细阅读班华先生主编的《现代德育论》后,我感触颇深,获益匪浅。该书系统地整理了德育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对德育的“主体—发展性”、德育和经济的关系、德育模式、德育网络、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作了全面的理论阐述。本书最后一章《当代外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探讨了当代几个国家的学校德育,使我深受启发。

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道德教育理论繁荣时期,经济上的繁荣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和社会问题的增加,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此时涌现不同学派,在此我想浅谈一下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有机体最基本的需要。如果我们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那么人的自我实现的趋向就会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学校的德育过程中,存在着强硬灌输道德理念和机械式训练道德习惯的弊端。这种抑制人性的道德教育环境和氛围,对于实现人本主义所主张的道德教育目的有违背。故此,罗杰斯提出,要把传统的“权威主义的课堂”改变为一种“人道主义的课堂”,达到新民主的学校德育氛围。根据以上,罗杰斯提出创设实现人本主义教育目标的三大条件:真诚、接受和和移情性理解。

“真诚”,即是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应坦诚、真实、内外一致。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往往却是拥有至高无上威望的传道受业者,这不利于师生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违背了我们“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规律。一个与学生没有真诚交流的教师,如何能做到知我心者,师也?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挚的师生关系,才能“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接受”,并非完全赞同或不评价。接受是指教师承认学生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学生常常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因为怕被老师批评或者是被瞧不起。这对于师生关系融洽相处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也是现代德育过程中的难题。若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多给予学生尊重和关爱,方方面面倾听学生的想法,放下身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尽努力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移情性理解”,即教师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罗杰斯主张教师不要主观地看待、分析、评价学生,对学生要有同情、理解和尊重。对此,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只有如此,师生间才会建立起真正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无障碍的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师生间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形成。

鉴于此,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学会主动倾听。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做出积极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老师的关心和理解。同时要理解和把我教育过程。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在真实、自然的课堂气氛中,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充分的真正的理解和交流,才能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愿我们学先进之理论,借优秀之经验,做成效之事。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