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5000字 读后感作文收录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92 阅读4938字

一、出身湖南的小镇青年

出身普通老百姓家庭的曾国藩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下。生在湖南省白杨坪的曾国藩家族似乎并不突出,因为整个家族五六百年没有出过秀才,在曾玉屏(曾国藩爷爷)和曾麟书(曾国藩的父亲)等辈的努力下,家境有所改善,是当地的小地主,算是有产一族,父亲曾麟书因为常年赶考还是位私塾先生,儿子的学业自然亲自教授,曾国藩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可见曾国藩的家境不算贫寒,但也不太富足。爷爷曾玉屏比较重视读书,父亲曾麟书虽然被寄予厚望,但却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结果考了16次,年过40岁,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直到43岁这一年(1832年),曾麟书上榜了,而曾国藩不仅没上榜,还在“悬牌批责”中,被作为“范文”,反面典型予以公示。

1833年(道光十三年),曾国藩上榜了,成了秀才(相当于地州的优秀人才)。第二年(1834年),又考上了举人,相当于湖南省的优秀人才,下一步就是赴北京参加进士考试。清朝考进士的概率非常低,大约是万分之零点四八(0.000048%)。1838年,曾国藩终于高中进士,这一年他27岁(1811年11月26日出生)。清明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38岁,而曾国藩算是比一般人提前了10年进入翰林院(国家人才储备库,待选)。

二、曾国藩很聪明吗?

答案是他很笨。

有个段子:曾国藩小时候在家里背书,小偷在梁上听。小偷都会背了,曾国藩还没背下来,结果小偷走到曾国藩面前流利的背了一遍,扬长而去。

可见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之人,他不属于那种才气纵横的人,考秀才一共考了七次,22岁时才考上秀才(虚岁23岁),这就像考211本科一样,别人都是十几岁就考上大学了,曾国藩却始终考不上。比如说比曾国藩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就中了秀才,而且是全县第一名。而曾国藩考秀才只是全县倒数第二名。胡林翼因为家里不让他过早参加科举,22岁才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当年就中了秀才,接下来举人和进士也都是一考即中。而曾国藩的接班人李鸿章是1840年考上秀才的,此时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出生)只有17岁。梁启超更是天资超群,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

曾国藩自己也常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鱼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但在同时代的人中,曾国藩取得的成就最大达到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

三、才智平庸的曾国藩为何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一)找到差距,寻求突破。

进京之前的成功是家庭教育使然,或者说是努力读书得到的,是科举制度考出来的,个人在方向选择上的作用不算大,就像今天都上大学一样。而曾国藩的蜕变是从进京做官开始的,1839年底,曾国藩告别家人,从湖南启程前往北京当官。

到了北京后,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当中,因为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国藩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叫做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难懂的家乡土话,长得土头土脑,穿的也土里土气,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没怎么读过书,原先的科举考试都是应试教育。他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从气质到观点都非常庸俗。

(二)爱学习,肯专研。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鄙陋。他开始认真研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吸收他的观点:“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到了翰林院,曾国藩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年谱记载,道光21年也就是1841年,曾国藩拜访大儒唐鉴,请教读书学习之法。唐鉴建议他先读《朱子全集》,以朱熹之学为宗。

30岁这一年(1841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的志向。

(三)写日记,入圣之基。

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

写日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反思、反省。在曾国藩即将去世的前几天他都没有放弃写日记,病痛并没有使他屈服,此时曾国藩已经灯枯油尽,患有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脑血栓,即便右手发抖,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痛晕眼花(右眼失明,左眼老花),右脚麻木,膝盖以下浮肿不消,抽搐不止,他都一如既往,坚持看书写日记,处理公务。

比如去世的前一天,他写到:“早起,蒋、萧两大令来诊脉,良久去。早饭后,清理文件,阅理学宗传。围棋二局。至上房一做坐。又阅理学宗传。中饭后阅本日文件。李绂生来一坐。屡次小睡。核科房批稿薄。傍夕久睡。又有手颤心摇之像。起吃点心后,又在洋阿黄久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二更四点睡(二更是指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每更分为五份,二更四点就是晚上10:36分的样子)。”

曾国藩把写日记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就这样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的发生着改变。

(四)决心戒烟,以此遏欲。

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1项成功是戒烟,曾国藩的烟龄很长,曾国藩读书时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30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之后,他以戒烟作为第1个抓手。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戒烟第2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难安,说自己如“失乳彷徨”(就像婴儿断乳一样)。

曾国藩的一生和他戒烟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不论多么痛苦难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戒烟过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

戒烟成功,极大增强了曾国藩学做圣人的信心。但戒烟只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并不比戒烟容易。

(五)寻找内心的弱点,用韧性克服。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吸烟有形有迹,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远比烟瘾复杂隐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学做圣人是终身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能慢慢化解。

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作为圣之基。

曾国藩使的全是笨功夫,每一项措施都是我们可以身体力行的,比如练字。他说:“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可以看出曾国藩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有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从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自从曾国藩将做圣人、做完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六)得天下英才育之,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孟子·尽心上》

自己做的好不算好,只有带领大家一同好才是真的好!曾国藩对于幕府和别人都是:“将帅之道,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bian)勇如待子弟,常有忘其成立,望其发达之心,则人知恩矣。”!

曾国藩的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两2人,大学士2人,侍郎三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

曾国藩前期创建湘军,平定太平间运动,后期政治生涯核心目标是兴办洋务,渐图自强。开办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1872年8月11日,第1批30名幼童从上海登上美国的远洋轮船,远赴美国留学。如此大规模派人到国外留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1次,这一天距曾国藩去世正好5个月,这是曾国藩临终之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所遵从的儒家思想,将清朝灭亡推迟了60年。明知以己之力无法挽回清王朝的颓势,但他做了他应该做的,即便搭上自己性命也在所不惜。一世英名毁于“天津教案”,他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即便站在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他也没有丝毫退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忧虑的仍然是国家,老泪纵横,悲怆不已。对于家族后人,他留下了太多可以传承的家训。

五、启示

(一)成功路上需要选择但会选择的人不多。

曾国藩资质愚钝,但他善于学习,向先贤们学习,学习理学,存天理,灭人性。他知道反省,更知道实践。这是父母和老师教不了的,那他是如何选择的呢?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偶然性在于曾国藩在翰林院见识了饱学鸿儒之士,对于他这个土包子来讲,触动很大,才有了要学习的冲动。必然性在于他很努力,俗话说越努力越幸运,如果他整天游手好闲,过小资生活,我想他不会有自我革新的必要。工作之前,或者说学生时代的选择多是父母做主,不管是上哪个学校,亦或是报考志愿,更多的是父母帮助,因为年轻的我们不涉世事,缺少选择的能力。工作后如果仍然不知道如何选择,我认为你没有受过刺激,没有被打击过,所以你不求改变。当你被刺激后,被触动后,你才会去思考和反思。比如你待在一个小城市,过着安稳的生活,不管你是不是一直都是跟风者,总之你是不会改变的,革自己的命最难。腾讯研发了QQ,解决了互联网社交的需求,微信革了QQ的命,占领了移动互联网。要想有选择的能力就要接受挑战,就要让自己和优秀的人为伍,避免过上水煮青蛙的日子。

(二)成功需要贵人指引但有导师的人不多

曾国藩考取功名是爷爷的期许,是家族给予了厚望。特别是他进入翰林院以后,先后有唐鉴(一代理学大师,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程颢HAO,程颐兄弟开创的洛学学派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创立的闽学学派)、倭仁(WO,同治皇帝师傅)对他进行教导。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因为他的生命中还没有出现一位重要的贵人,缺少一位通往成功的导师。要想有个好导师,首先你自己得配得上,这就像你想找个美丽善良温柔贤惠的媳妇一样,别人对你也有要求啊。所以不要叹息自己没有贵人指导,真正的贵人是你自己,只有你成为了自己的贵人之后,你才能真的遇见贵人。

(三)成功需要不断学习但会学习的人不多。

曾国藩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候他依然在看书,即便右眼已盲,左眼老花他依然坚持读书。他用写日记的方式让自己去思考。并且把日记拿给身边的人看,让别人进行点评。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5%还不到,而很多人出了校门就再也不看书了,企图用这5%的学识打发一辈子,世界上有一劳永逸的好事吗?

(四)成功路上需要准备但是有准备的不多。

人生是规划出来的,我现在能够看到我的未来。我将利用15年的时间让这个规划成为现实,未来已来,我即将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在此之前,我要做的就是修身养性,将自己的能力得到修炼,逐步积累第一桶金,让掌控资金的能力等待财富的到来。财富来源于心灵,是对未来世界的预知,人类的天性是关注表象,关注眼前,而克服人性回归理性就要不断的经历被别人否定,甚至被人生攻击。很多投资者试图回避这种曲折,依靠分散投资来避免压力,实际上避免这种曲折和压力是在远离价值。成功的投资者势必会遭遇曲折,价值投资这种模式就决定了我们不去参与市场情绪的狂欢,势必需要具有承受短期挫折的能力,接受短期没有收益甚至亏损的境遇,承认自己短期不如别人。所以价值投资者的基本动作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接受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和波动。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