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3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3月3日读后感评论158 阅读2968字

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我翱翔于风,从未远去。——题记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领略过苏轼的一生后,内心是空前的平静。在苏轼身上,我读到了“自由”以及“慈悲”。

鸽子般的心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苏轼眼里没有任何坏人,这就使那些媚颜奴骨之辈有了乘虚而入之机。书中也提到: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不过,虽然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可王弗,苏轼的正妻,却有知人之明,懂得分析上门之客的念头,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这也充分体现了“苏夫人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我想,苏轼与王弗一定也有如此真诚的友谊,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不过,正是因苏轼具有鸽子般温厚的心,他才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使命

提及茨威格写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书中在“童年与青年”一章中写及:那时苏东坡在八岁到十岁左右,一次与母亲读到《范滂传》,书上所记载的是正人学者范滂联合太学生辈,不惜冒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当时政权落入阉官之手,而许多地方官都是太监豢养的走狗),他们或遭迫害,或遭丧命,而范滂的结局也是如此。读完,苏轼便问母亲,长大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她愿意吗。可见苏轼却是在幼年时就已有所想。

独善其身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苏轼会在安卧前,把自己摆放适当又自在又舒服为止,倘若有地方发痒,便轻㧟轻揉。这些完毕,才算大定。他说:“现在我已安卧。身上即使尚有发痒之处,我不再丝毫移动,而要以毅力精神克服之。”再观其饮酒之习。他说:“对你们海量的人我并不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所以,苏轼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即:凡让我成瘾的东西,都不是我需要的乐趣。

镜与刀

谈及苏轼在政治场上的一切,我真为他抱不平。在“王安石变法”中当权派与反对派的斗争着实激烈。期间,许多忠贞廉正之士,或被左迁,或是隐居避世。正如老臣富弼归隐时所说:在任何政治斗争中,正人君子必败,而小人必占上风,因为正人君子为道义而争,而小人则为权利而争,结果双方必各得其所,好人去位,坏人得权。这时,所有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一切情势都呈现不利。但苏东坡并未辞官归隐,而是向神宗皇帝呈上万言书,这是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求皇帝改变主意。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不遭大祸,至少将遭罢黜,这必然无疑。读到这儿,我并不知自己作何感想,只是慢慢地翻回到前言,再读作者写在原序中的话: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钩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苏轼可是奇人,与他同道的做了隐士,与他殊途的做了豪绅,而他却是以出世的心情做了入世之举。我也算是懂得了何为“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在后主的城池

“从现在起,他就成为政治风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都不会在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度过三年以上的时光。”苏轼将自己的一生比作“飞蓬”,现于诗“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中。渐渐的,或许苏轼想要的就只是平淡清闲的生活,他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有时也会向往一分清贫,一分安乐。思及此处,我想起了李煜。一个想做隐士的佛教徒,一个用武之世热心写词的文人,就算是生在帝王之家,迎接他的也只有荒诞的现实,以及《局外人》里默尔索一般无可奈何的命运。这如狼似虎的世界,谁能够安安静静做一个好国王,谁能安安静静地爱一个人?遥想南唐后主,南京城破时一度厌倦战争的李煜连同他心爱的小周后都沦为了赵家人的阶下囚。“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如今只剩下了‘垂泪对宫娥’”。而宋朝盛极一时,最终也难逃“崖山之后无中国”。多情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实永远让人垂头丧气。如王尔德所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数在流亡中死去。”偶然地,孤孤单单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有时常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或者也是一个亡国之君。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像佩索阿笔下的麦子,像上面写到的南唐后主,像这里的苏轼,他们活着的时候不得不弯腰于风中,甚至被折断,而时间又让他们在历史中抬起头来。

自由在高处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可以说是活得比在官场上、京都中安闲自在。“长江绕锅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等等。还有酒酿——蜜酒、罗浮春、天门冬酒、真一酒。苏轼即使是在不合理的环境下也会尽可能活得舒服点,并且活出存在的意义。苏东坡由于每天在田亩耕作的感想,便把《归去来兮辞》重组,照民歌唱出,教给农夫唱,而他自己也暂时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农夫一起唱。到了惠州:在春季,苏东坡享受甜蜜的春睡时,他能听见寺院传来的钟声。向西俯视,可以看见虹形的桥梁横卧于碧溪之上,每逢城中太守夜间来访,他可以看见长堤上灯光明亮。最美的风景是在北面,河流往城镇婉转流去,正好抱山麓而过。岸上附近有一个垂钓佳地,他可以整整一个上午在那儿消遣,忘记了时光的逝去。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这样说:“茅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我想苏轼此刻已是自由之身,他不必再终日奔波于风尘。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他一样自由,简单地生活?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慈悲的本性

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这是许多有正义感而无正义之士的通病。以及“我要拯救苍生”这件事并不是随便说说的。苏轼则是我所见到的第二个人。当他被贬黄州时,仅是团练副使的职位,掌管地方军事罢了。但他却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并且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乐事。而他此举除自身对弃婴的怜悯外,更是因为从一个读书人口中听到这杀婴恶俗,便立马向太守写了一封信,并成立此会。苏东坡所做的一切和他一生的经历都不过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为什么他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为什说“他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无缘故,只是他慈悲的本性——入狱身先,悲智双圆。仅此而已。我不禁回忆起前不久观看的影片《血战钢锯岭》,耳畔响起了戴斯蒙德说的话——当别人去杀人时,我要去救人;当这个世界被撕碎时,我要去缝补。

惟其如此,加缪才有理由宣告,“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而我在世间万物之中瞥见你,多舛的命运和你,开满忍冬花的黎明……

观米勒笔下的拾麦穗者,麦子一样弯腰于风中。纵观苏轼一生,莫过于诗人佩索阿笔下的——《我要全然孤单地留存在世上》:

被众神注定,我要全然孤单地留存在世上。反抗他们是无用的:他们给予的我毫无疑虑地接受。像麦子弯腰于风中,又昂首于大风歇息时。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