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对人,对事,对书,皆是如此。3月5日拿到马老师的书以后,看到扉页上马老师的签名,很是感动,这也是这么多年第一次收到签名书。为了给我惊喜,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向编辑还特意委托马老师写了一行字——“请先生雅正”,我猜马老师应该不会想到这位未谋面的“先生”竟然是一个26岁的臭小子,而落款的时间恰好是我的阳历生日,这也是我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
初次相识马老师是在新浪博客上,一篇博文吸引了我,“出差途中,我偶然在首都机场书店读到了巴菲特的故事,真的就是那短短的5分钟,我竟然完全接受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跟马老师比,我已经十分幸运,在同龄人还在刷着微博热搜榜追着剧的时候,我已经走在了投资的道理上,而且我坚信方向不偏航,路在脚下,便是康庄大道。
“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在当今的证券市场,投资就是那“少数人”,就像贝佐斯问巴菲特为什么一直公开的投资原则,为什么不为人接受,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一样。这个社会是急功近利的,人更愿意把握近在眼前的事物,哪怕是昙花一现也不愿失去那花火般的刹那的璀璨,不愿孤芳自赏,不愿让本属于自己的美好付诸东流,这就是人性。正是投资无谓价值投资与其他门类的投资,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上,平时就连去超市买牛奶面包都要专挑打折的季节,心里要估算一下买的值不值,浅显的生活道理到了证券市场却变成了人生的博弈和癫狂,着实让人百思不解。
我现在用的账户是在18年启用的,伴随着我的投资之路,也不过两个年头,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证券市场的书,并不是巴菲特的思想,也不是查理芒格的智慧,而是大投机家利弗莫尔的《大作手回忆录》,书中记录了他凶险跌宕的人生,最后得知他的结局是饮弹自尽,不胜唏嘘,这本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书却没为我带来什么启发,当时想也许是自己没有开窍,忽视了书中隐藏的精髓,后来陆陆续续看了类似的书,波浪理论、均线、欧奈尔杯柄等等,不胜枚举,我也在19年尝试用书中的方法进行过交易,因为乘着当年市场行情好的东风,所幸没有亏钱,直到后来复盘,如果当初安心持有一支股票,收益会好得多,有时在夜里思考,学这些纷繁复杂毫无规律可言的曲线真是一条制胜之道么,后来因为工作岗位的调整,把账户搁置了一段时间,就在那时,马老师的博客进入了我的世界,我醒了。
“股票不是一张张被炒来炒去的纸片,也不是交易所分配的代码,而是一个个生意的股权”,马老师每一期的喜马拉雅节目都有这段话,也正是寥寥数语让我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我们投资的是实实在在的公司,付出了价格,得到了价值,因而如何用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的股权,这就是《估值的标尺》所阐释的道理。
“选”好公司、“等”合理价买、坚“守”长期持有,简单的一句话回答了投资中品质、估值和方法论这三要素,而长期持有也讲清了投资心理的法门,坚定不移与伟大公司共成长,做时间的朋友。我平时爱跑步,还是国家短跑二级运动员,但是工作以后,我更喜欢长跑,因为百米赛跑更需要关注对手,而长跑更需要在意自己的节奏,关注对手,恰如关心市场中杂乱的声音,会影响自己的判断,逐渐失去理性判断,而关注自己,更多是检视自己的分析研判能力和“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定力,提高自己才是制胜之道,基于企业价值的分析,对其商业价值、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等考察均是提高分析能力的路子,是对抗“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中不利因素的砝码。
马老师当年从央企副总经理的位置辞职,杀入手机代理行业,我能深深理解丢了铁饭碗会伴随众人的不解与不屑,同样是为自己而活,虽然离了职,我相信年轻时期工作经历恰是称为马老师一段珍贵的修行,锻炼出低调谦和为人处世的情商和借助经济发展大势赢得财富的财商,一想年轻时遭遇的逆境,经受的折腾是为了人到中年的少折腾,也就豁然开朗了。
投资自己,也是投资的一部分。因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加班到凌晨,白天只预约打新,不看盘,也不关注大盘,买入后跌了也波澜不惊,我觉得在投资心理上我是合格的,拿得住,也放得下。工作岗位的历练教会了我坚韧不拔和自律自强,当身边人囿于忙乱的工作,吐槽着不可捉摸的领导,忧心忡忡着望不见未来,我内心却无比坚定,努力干好本职,付出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回馈于我们,历经苦难才能铸就辉煌,从深渊走来,就更珍视当下的一切,身体力行,未来也期望自己会像马老师一样传播投资理念,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想帮助的人,不管未来身在何处,以梦为马,以马老师投资理念为梦想,总会抵达心中的那个彼岸。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