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催人反省的一本书《生命的未来》,作者是最会讲故事、最具文采的博物学家威尔逊教授,两次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就是威尔逊教授提出来的。在本书中,他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了悄无声息地在全球各个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物的多样性虽然富丽,却在我们人类的干预下骤然陨落,我们人类正径直奔向一个孤独的时代。接下来说说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几点感想。
一、地球生物圈无比复杂、无比多样、无比绚烂
我们生物学教材上所谓的生物圈,相当于一层由生物所组成的、包裹着地球的薄膜。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各种各样的生物栖息在这个星球的每一寸空间中。即便是在最冷最干最缺乏养分的南极大陆、海底热泉区,都生存着众多的菌类、藻类、微生物等。而科学家们公认的生物多样性之最——热带雨林,生物丰富度远超我们的想像,更别说我们目前探索还不足万一的深海世界了。
二、生物多样性正在锐减,人类难辞其咎
威尔逊教授指出:“我们人类过分地热衷于追逐眼前利益,而从不会考虑我们行为的长期后果,如果我们不赶紧改正错误,我们将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书中介绍了发生在地球各处的各种物种灭绝现象:美国南部海岸平原的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最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在骤然衰减......而这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最后的毁灭之路。
据研究,很多物种的灭绝都与人类迁徙的路径和时间是吻合的。人类堪称生物多样性的连环杀手。当人潮涌进马达加斯加岛的时候,至少有15种狐猴消失了;当波利尼西亚人踏上新西兰岛时,不过数十年的光景,体型大不会飞又温驯的恐鸟就消失了,其天敌,最大的鹰新西兰鹰也跟着一起消失了。而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也正是由于栖息地被现代文明严重破坏才形成现在的困境。2020年的新冠疫情后,由于我们人类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自然界里很多早也失去踪迹的野生动物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影响之大,破坏之重。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在行动
书中,威尔逊教授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还列举了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毫不夸张的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生物圈的一分子。抛开食用这一最初的索取,如今像抗生素、麻醉剂、止痛药和抗癌药等,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还只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更别提它在调节气候,抗洪防旱,保持水土,挡风防沙等方面的间接价值更是无价之宝。我们需要自然界,它是诞生我们人类的奇异世界,也是我们能安然回归的老家。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比如吉林省野生东北虎新个体的现身、珍稀候鸟重现京城、云南省的高黎贡山发现了濒危植物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我国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在尽可能多地保存其他生物的情况下,提升全球人类的生活水平。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30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讲的一段话来作为结束语,希望与诸君共勉。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