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余光中说的是自己,你用心读了,觉得他也在劝勉我们。教书,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肖培东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精选了肖培东老师在全国各地示范课中的16个经典课例,涵盖中小学课堂,以教学沙龙的形式,给人以现场感,并辅以16位语文专家的精彩点评,可谓篇篇精彩。这所有的精彩凝聚起来,不仅凸显了他独特的教学理念:“浅浅地教语文”,更让我感受到肖老师对语文执着而有深度的爱。这份爱让他对语文课堂全力以赴,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到的也应该要感受到的思想。
苦苦思索,寻找最佳的教学途径
全力以赴教语文,从寻找最佳的教学途径开始。肖老师曾感言“语文老师最痛苦的在于阅读作品时不允许彻底的陶醉其中,还要及时抽身出来,去寻找最佳的教学途径”。而如何“选点”切入课堂,如何设置教学的“主问题”,都在考验教师的教学眼光和文字敏感度。
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肖培东并没有从小说三要素去做板块式的教学,而是在学生了解故事后,提出了“拯救兹拉特的最重要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高屋建瓴贯通全文的问题。学生在重读小说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答案由“暴风雪”,“草堆”到“情感”,逐层深入解读文本。《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他巧换题目,去掉“始得”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与其说柳宗元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西山?”填的字既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自己想的,这些都是对“游”字更深入的探索。这种教学主问题的设置既包住了文章又深入文章,让学生聚焦文本的同时,又给学生开放的空间。
回想自身教学,初入语文课堂时,总是挖空心思想如何进入课堂,导入必须有音乐,有诗文,有发人深省的文字,台上必须激情澎湃,台下必须涕泗横流,讲台似乎变成了舞台。而这些年,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上课直奔主题,甚至没有引入,直接奔着教学目标,课堂枯燥乏味,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肖老师这种“固执”地寻找的最佳教学点的做法惊醒“梦中人”,教好语文,我全力以赴了吗?现在的我必须静下心来像肖老师一样苦苦思索“如何在教学中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的,不是刻意追求,而是不露痕迹”,上名副其实、不掺杂质的语文课。
细细咂摸,品味鲜活的文字味道
全力以赴教语文,贴着文本语言,回归教学的本真。肖培东的课,很少穿插其他材料,也几乎不拓展。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的文本阅读课,有琅琅读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更有深刻的反思。
《孔乙己》一课中,他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读一个“哦”字,前后通过变化标点,分析情感,一共读了8次,启发学生体会周围人冷漠自私的看客心理。《斑羚飞渡》中所有关于“斑羚飞渡”的思考都要从文中找到依据,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选取文段,让学生填词朗读,揣摩动词,真正的做到了“贴着文本行走”。《春酒》中对文章题目18次朗读,更让学生揣摩到“春酒”的甜美享受,惆怅忧愁。
“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其功至伟”。反思自身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多的分析讲解,题目的作用,段落的作用,动词的妙处,甚至于给出学生分析的模式思路,经常忽略了孩子们的阅读体验,主动的情感体验。没有书声的课堂,又怎能上出语文味儿呢?我想,只有把朗读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去,才能上出实实在在的语文课。
静静等待,唤醒真诚的语文课堂
全力以赴教语文,多一些耐心,把课堂还给孩子。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充满温润的气息,慢慢读,细细品,轻轻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时时关注学情,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慢慢抵达彼岸的课堂。正如他所说“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
《春酒》中,学生初读的生涩,情感的隔离,到渐入佳境的体悟,情浸文字的朗读,无一不在慢慢进行,思维和情感就这样慢慢地滋养起来。这份慢,是一份等待,也是一种陪伴。《沙之书》中,面对学生的犹豫不确定,他不急不躁,慢慢引导,不用高深的术语去解释“虚构”,阐明“隐喻”,而是用一次次对话贴着学生的理解和思考,和学生一起深入文本,难点突破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孩子,肖培东说“语文老师,怎么样才能不辜负这样清澈的眼睛?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带到何方?”。初一积极踊跃的课堂,到了初三竟鸦雀无声。课堂上经常出现一种可怕的安静。我向往他与孩子们鲜活生动的互动,渴求孩子们眉眼、话语里的灵动。所以,浅浅的教语文,浅到学生心底,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看肖老师的课,我一次次看到了那个浮躁的自己,不成熟的自己。今后的日子里,对于语文,对于课堂,多一份固执坚定,多一份全力以赴的勇气,“浅浅地,拨开繁杂的草,从中找到最亮丽的一株种成课堂的大树”。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