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的第一年我读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迈出呐喊“progressive education”的校园大门,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想要解读一个包罗万象的词语:“教育“。
奥地利的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阿德勒从儿童的健康人格这一角度去诠释了教育的含意。阿德勒认为,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人们的人格心理问题能追溯到儿童时期,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就是教育的意义。
阿德勒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社会感情的培养如何影响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社会感情表现在孩子的团队参与能力,合作精神,对他人的关怀,对自己的信心等诸多方面。在开学节中我发现孩子入学时的自然表现,就是一个最新和最早的考验,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以及老师和未来的同伴,不同个性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也只是冰山一角,阿德勒提出,我们要了解孩子某一具体行为,就要了解他整个完整的人格。我们无法仅仅只通过叙述孩子具体的行为来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要了解的是孩子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摆在他面前的情境。
这让我想起一位法国插画家创作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公主的月亮》。故事讲述了一位公主想要得到天上的月亮,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月亮离地球那么遥远。一位小丑询问了公主她眼中的月亮有多大,公主说就跟她的大拇指壳一样大。成年人眼中的月亮是一个离地球很远的天体,而孩子眼中的月亮可能只是她伸出大拇指遮住月亮时的那片指甲壳。阿德勒提醒我们,“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阿德勒分析孩子行为的基础观点之一,阿德勒以此分析道:人们常常说有了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一定会因此感觉到冷落,但其实“有了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受到冷落”这两件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必然存在的。这份“因果”取决于这个孩子有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并且在引导下对于“妹妹或弟弟的出生“这一事实所抱有的态度和看法。
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一个孩子完整的人格这一理论让我想到了我所关注的一点:学习兴趣背后的动机。上学期,有一位家长询问道,孩子成绩不理想是不是因为对学习没有兴趣,为此她很苦恼。家长说道:“没有兴趣怎么学得好语文呢?”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和“学习”却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在这一案例中,这位孩子在课堂游戏环节中反应良好,能积极给出问题的答案,可是课后这样的热情就渐渐消退了。我思索着,短期的热情总是无法持久的,一个孩子必须拥有成功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她所做的这件事的乐趣。我想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掌握不牢,“渐入佳境”便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有的儿童的兴趣是一见钟情型,有的儿童的兴趣是缓慢攀登型。孩子的特点就是“不会从否定中学到肯定的教训”,如果在一开始的学习中知识就欠了账,她是难以自己进行纠正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要花漫长的时间来引导,让她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成就感的体验。
作为一位新入职教师,我最深切的体会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去解决任何关于态度的难题。迷茫的时候,我很喜欢念诵阿德勒的一段话:“…..除非某一种办法是一个绝对真理,是正确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人生的问题受着地球、宇宙和人类关系的逻辑的制约——否则,没有什么东西可称为百利而无一害。客观和人类宇宙的制约就像一道数学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但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的里面。只有参照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料,我们才能验证我们的答案的正确程度。可惜的是,有时候检验一种答案的时机姗姗来迟,以致我们没有时间去纠正出现的谬误。“
这声叹息又饱含了希望,可不就像人生。我们也许在研究中停在路的中央,但我们不会站在出发点仰望不知何时能抵达的尽头。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