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最新读后感范文作文大全

征文网 2022年3月1日读后感评论208 阅读3020字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叔本华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代表,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动的力量。

叔本华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受敏锐,同样,他的一生中都充满悲观的人生色彩。叔本华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柏拉图、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充满蔑视的态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对表象、意志、理性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叔本华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初读这一著作,那句开篇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是表象、意志和理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的联系。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或者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会确切的知道:“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认为世界的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对个体完全只是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1]。

叔本华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统治世界,这里承认了意志的存在,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不全面是必须的,意志会补充这种片面性[2]。

书中提到,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对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才能区别出来。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从这段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他把世界分为两面,表象和意志,他认为要认识世界,首先要认识主客体,主体就是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存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客体的独具性差异可作为识别的标志,就是想要被认识,就要有不同于他人之处客体的独特性也可以影响其主体,主体思想常认为自己正确,其实没有一种科学可以被证明完全正确,所以我们不能坚信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确。

读了这本书,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并不认同叔本华的观点,但是却让我对生命的认识有了深度,我突然发现作为个体的存在,其实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都是孤独的存在者,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主观感受不同,也就是作者所讲的不同的主体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得的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身外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个体的悟性对世界表象的认知也许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身,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人们对世界和事物的感知才是最为真实的,才是更加符合事物真实的表象,我自己所感知的世界也许并不是世界本来是样子,我表象的世界也许是不够真实的,我的言行、举止或是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从另一方面讲,《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让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正确,客体的独特性也可以影响其主体,主体思想常认为自己正确,其实没有一种科学可以被证明完全正确,所以我们不能坚信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确,让我认识到,我应该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哪些平时无法理解或是不能理解的他人,去增加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拥有更加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懂得理解和体会别人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叔本华的哲学可以让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它能给你一种生命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虽然叔本华的哲学是痛苦的,但是却又深刻,他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存在的价值,对人生中痛苦和幸福有了深刻的理解,虽然今天看来,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消极认知,但透过这种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知到生命和生活的本质。

往往悲观的人更能深刻的感受这个世界,更能懂得人世间的幸福和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即意志之表现,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是欲求,它是一种无休止的并且盲目的欲求,旧的或是现有的欲求被满足后,新的欲求又会随之产生。所以,从这一点看,人生当中充满痛苦,这种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的欲望。但另一方面,意志或是说欲望被满足后人们就会得到幸福,但两者相比,幸福却是相对的、暂时的,幸福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即幸福是在各种欲求的痛苦基础之上的,如果说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也就是对欲望的执着越大,那么当这种欲望被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由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幸福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取决于痛苦的程度,他们之间是成正比的,但从整体看,被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人的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新的欲求又会开始,新的欲求随之产生新的痛苦。所以痛苦才是根本的、永久的,而幸福相对于痛苦只是暂时是的、相对的。

按照叔本华的观点,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是成正比的,欲求越强烈,则痛苦也就越大,同样在获得满足时幸福也就越大,我想,既然人类作为自然中的智慧存在、强者,我们拥有动物的天性,在自然中低等智慧动物以追求食物为本能,而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世界的主宰者,我们在人性的本能中就会追求除食物之外的高级幸福感,我想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能和天性,我们不必过于放大这种追求欲求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应该把它视为是一种人生的经历或是体验。试想,生存难道不是一种欲求吗?叔本华不也是为了生存而活着吗?那么生存下去难道不是一种追求吗?没有欲求,没有痛苦,那么人就没有喜怒哀乐,也会平淡无聊,我想作为一个自然界高级的动物,这种无聊所带来的痛苦会远远大于欲求所带来的的痛苦。同样,从人类的社会的形态看,否定生存意志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人生意义不能仅仅体现为生存意志,还应该体现在诸如认知和情感等其他的高级智慧方面,通过意志、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也才会更有意义,人才之所以为“人”。

所以,其实人的幸福并非像他在这本书中所说的那样痛苦无力,虽然人的生存中无法摆脱痛苦,但幸福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与其说人类在生命中在追求物欲,倒不如说在追求对幸福感的渴望,正是有了痛苦和幸福,才构成了人生的不同体验,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生奋斗的过程是有苦有乐的,不能只看到被放大的痛苦,更应该看到人生的幸福,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