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病人》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结局还挺出乎意料。
整体而言,书很好读,故事流畅。简单来说是两对夫妻,因为配偶的出轨万劫不复的故事。
我打算以女主人公的几幅画为线索,去展开我的感想。
第一幅画——车祸
我想这幅画对应的是童年创伤。
整本书多次提到童年创伤,男主人公叫西奥,他有一个可怕的父亲,使得他在成长中留下了心理创伤,接受了长久的心理治疗,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产生了成为心理治疗师的梦想,并最终成为了一名心理治疗师,与凯西结婚。
女主人公叫艾丽西亚,童年因为母亲的自杀和父亲的冷漠,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认为自己被父母杀死了,一度精神崩溃,是一名著名画家,与加布里耶尔结婚。
不能否认,童年创伤确实会改写人生方向。但历史无法假设,个人历史其实也无法假设,因为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男主西奥无法选择暴躁的父亲和懦弱的母亲,女主艾丽西亚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亲母亲。每一个人,无法选择出身。正因为这份无法选择,童年在那里,无法更改,人生基调也就成为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客观主题。
《沉默的病人》中处处不离童年经历,但它更多的是留白,只点到为止,不去评价,然后就是去描写女主的状态,继续故事的走向。两个童年不幸的人,最终因为一场背叛,面对面。
说真的,这本书,如果我十年前读,一定会陷在女主那种忧伤的情绪里,被故事折磨的百转千回。但是现在,当我36岁了,难以再被安妮宝贝式的故事背景所捕获。因为不知何时起,我意识到了,没有人的童年是完美无瑕的,也没有人不会“为做新词强说愁”,年轻本来就是阳光与潮湿并存的,年轻本来就是灿烂的却也是脆弱的。
所以,突然有一天我就不会再去想象光脚走地板然后去冰箱里拿冷苹果当做晚餐的情节了,不会再去想象因为全世界只有自己最忧伤所以注定没有人爱我,超级没有安全感的情节了。
也许是我被治愈了,但对于治愈这件事。我发现了一个窍门,如果知足常乐,就能发现很多小确幸,能遇到很多小感动,能看到很多这世界的美好。有人说用一生治愈童年,其实那个用药的人不可能来自外界,它一定在自己的内心里。
所以,《沉默的病人》里的艾丽西亚她的种种恐惧,种种没有安全感,种种神经质,在我看来,都是她为了保持与这世界的疏离的借口。
第二幅画——十字架上的加布里耶尔。
我想这幅画是在说伴侣或者是婚姻。
这幅画的画面感很强,因为很多人都看过十字架上的耶稣。这幅画里的十字架上的是女主的丈夫。画面上有几个细节,加布里耶尔头戴荆棘王冠,伤口滴血,眼神向前并充满无畏与责备,身上还有一只步枪。
这幅画,作者用短短数语,已经把婚姻这件事说尽了。
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受难的,这里换成了加布里耶尔,说的是婚姻里,伴侣也是受难的,他/她带着荆棘皇冠、伤口滴血,但是他/她依然无畏。
很多时候,与伴侣的相处中,很多人难以找到两个人合适的位置和相处模式。就像说相声,到底谁该做捧哏,谁该做逗哏呢?看起来捧哏的是处于一个次要地位,但明白人都知道要想一台相声成功,捧哏的需要巨大的功力,有时候作用甚至会超过逗哏,所谓“三分逗七分捧”。
婚姻里,谁去做那个逗哏呢?谁做捧哏呢?有人说,婚姻跟相声不一样,不存在捧逗的事。我不这样认为。婚姻里捧逗的事多了。我遇到过很多离婚夫妻,两个人在我们办公室都能吵的不可开交,还不是因为两个人无法去进行有效沟通,为什么没法有效沟通呢?因为双方永远不愿意听对方阐述自己的意见。说白了,双方不愿意听对方说话。如果换做说相声,捧哏的肯定永远在认真听逗哏的说话,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捧一下,包袱就响了。
婚姻里真的会有那么多不愿意听对方说话的伴侣吗?当然了,会有很多的。特别是,当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久到大家认为了解对方就像了解自己,因为自己已经听够了对方的所有故事,已经触碰对方像触碰自己,已经听得出对方脚步的声音,已经分不出注意力去看看对方那日渐衰老的容颜——久到就像两个人已经融为一体了。这时候,两个人说话少了,但可能指责多了,以至于很多夫妻,不吵架便不会交流了。
但其实那些了解,都不是真的了解。你了解的只是你认为你了解的对方。你对他的了解,不过是你对你对他的感觉的回向。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你还不了解对方,那么你便真的不了解对方。所以,对伴侣的态度不在于那些了解与否的理由,而在于自己打算以什么态度去面对伴侣。
这便是婚姻的受难,这便是《沉默的病人》里的那副画中的加布里耶尔眼神像是坚定无畏、饱受折磨、毫无愧色、充满责备的原因——在婚姻里,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全然付出时刻关注着伴侣的人,但是自己真正时刻关注的仅仅是自己。
画面里的那把枪又代表什么呢?我想这代表的是一种力量,一种绝对力量,每个人都拥有。但就像女主艾丽西亚的画——大家只看到了对方的力量,却难以反观自己也有这种力量。于是面对着伴侣所流露出来的力量,自己反而成为了那个受难的人。
《沉默的病人》里的这幅伴侣受难图,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这是艾丽西亚在提示世人,我们眼中的那个受难的自己其实也是拥有着绝对力量的一方,而看起来拥有绝对力量的伴侣其实也是受难的一方。
婚姻里,受难是双方的,所以要相爱要包容,要像说相声一样相互捧逗。同时双方其实也拥有着绝对力量,具有恢复自由的力量,所以要互相珍惜,互相尊重,互相感恩。
第三幅画——丑陋的姑妈。
这幅画在我看来,与童年无关。它陈说的是压力。
这是一副丑陋的裸体,肥胖得压弯了床。这幅画在我看来,讲的是人生里的压力。艾丽西亚的姑妈,本身就是一个给人压迫感的人,而且作者没有陈述姑妈性格的形成原因,类似这种没有背景介绍的工具人,我会把她看成是她所代表的意义的无因性。刚好我认为姑妈代表是人生的压力,而这么巧压力本身就具有无因性。
每个年龄会遇到每个年龄的压力,而且可以说人生处处都有压力。而压力本身很多来自于人们的个体感受,彼之蜜糖此之砒霜,对于个体而言,压力具有私人性质,但有几个压力具有普适性。
比如衰老。显然,艾丽西亚的画面里,是一个年老的肥胖的姑妈这一形象。衰老是每个人无法不面对的课题。其实单纯去说衰老这个词,似乎挺中性的。但细细去想,衰老带给人的绝对是非常崩溃的感受。
对于女人,衰老首先带来了容颜与身材的暴击,脸上的皱纹让人抓狂,但更令人抓狂的是整个身体不受控制的失去吸引力,至少是自认为的失去吸引力。女人其实很难产生那种莫名的自信,不安全感会经常冒出来,特别是当自己的黄金时代火速度过,无趣的生活伴随着衰老同步而至,真的很难让人不去把生活的无趣和失去吸引力联系到一起。
而对于男人,衰老同样让人感同身受,男人们深刻理解岁月对自己做了什么,只不过他们不善于诉说,也不愿意去承认。
所以,无论是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衰老带来的压力都是存在的,使双方陷于一个不安的又无从言说的状态下,使得生活的压力成几何级暴增。
画面里的小床,我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物质的脆弱。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而物质压力显而易见又无法避免。所以,人们在婚姻里,非常愿意存钱,尽可能的去做家庭财富积累。画面中,床是小的,而人是大而胖的。可见,财富本身非常脆弱,而且对于财富本身,其也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财富是有限的,而其承载的人是巨大的。这像极了每个人的生活本身,生活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有限而脆弱的,但生活中对物质极度依赖的人是巨大的。
这幅画给人的感觉是丑陋的,但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物质有限、时间有限,而人对于自己对物质的依赖和对时间的无可奈何毫无办法。
第四幅画——阿尔刻提斯。
这幅画我认为代表的是自我。这是艾丽西亚的自画像:赤身裸体,面前是空白画布,手里拿着饱蘸鲜红颜料的画笔,身后一团淡淡的阴影,还有生蛆的水果。
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的映照。首先画里裸体的艾丽西亚是美的,这与上一幅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妈的裸体极丑,而艾丽西亚的裸体极美。这里有时间的因素,姑妈已被时间摧残,姑妈是艾丽西亚的外部世界对她形成作用。而艾丽西亚尚年轻,时间对她的作用还不明显,而且这里的艾丽西亚是她内心里自己的回向。
美丽裸体对人的冲击和丑陋裸体对人的冲击是同样巨大的。一个是直接产生对人的吸引力,一个是直接让人产生厌恶心理。
所以,裸体的设置,是一种本能感受力的表达,说明艾丽西亚对于自我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因为她竟然只能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去感受世界,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力还缺乏能力。
这也是画中艾丽西亚面前画布一无所有的原因,她没有能力用心去感受。
这幅《阿尔刻提斯》我特别喜欢,因为如果想象作画的过程,会发现艾丽西亚画着自己正在画画。这就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画里还可以是自己画画,画的还可以是自己画画……
如果把艾丽西亚画画看做表达的话,那么艾丽西亚画里的自己,显然就是她想表达的自己,这个自己赤裸而美丽,她已经十分坦诚了。但是画中的画布却空无一物,只能说,她对于自己的内心还尚未袒露。
而画的名字叫做阿尔刻提斯,代表的是一个沉默的女人,被丈夫背叛后不再说话的女人。
这幅画,其实像极了对自我的陈说,尽管它是以不说的形式。自我,对每个人都是一个难题,人们以为自己对自己十分坦诚,坦诚如赤裸。但是其实即使是面对自己,也尚有一块空白处。所以人面对自己也并非坦诚。特别是自我总是以一个被修饰如完美的样子呈现的,这也是艾丽西亚美丽而姑妈丑陋的原因。
人们往往把自我修饰的美好再去面对,而面对外界的人,却可能会把其缺点做一番夸张。
我喜欢这幅画,因为这幅画撕开了人类的虚伪——哪怕是面对自我,尚且不能诚实——哪怕人类看出了那生蛆的水果一般的外界,看出了那充满着看不清的阴影的世界,却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想像的完美至极,并且哪怕是这样,却依然把自己不愿面对的一面做了留白。
第五幅画——着火的诊疗所。
这幅画在我看来,代表的是人们对所身处的外界的无法控制。
这幅画画的诊疗所身处火海,画面里是艾丽西亚和男主西奥,看不来是西奥要救艾丽西亚还是西奥把艾丽西亚推进火里。
西奥想帮助艾丽西亚看清丈夫,但事情最终失控,而后西奥还想帮助艾丽西亚,还是失控。这都是一种事与愿违。
特别是这幅画被诊疗所的病人画花了,更加象征了一种失控。
一个人对于所处环境的无法控制,对于事态发展的无法控制。阿德勒说过,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沉默的病人》里充斥着对各种经历的无法控制,诸如对童年,对伴侣,对周遭,直到主人公对自己也无法控制。我认为阿德勒说的很有道理,就像前面说过的,人无法选择出身。很多东西,无论是人还是事,人是很难把控的,真正容易把控的反而是自己。
有时候一念之差,人生便彻底改写了。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瑞德说的,这四十年我每天都在后悔。
《沉默的病人》我认为可挖掘的点是很多的,整个故事涉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课题——夫妻忠诚。本篇我没有写。因为我还没有想好该如何去写。因为这个课题是简单的,毕竟它有一个标准答案在,但是这个课题也是最难的,因为明明大家知道正确答案,却还是有人要突破底线去越矩而为。等有了好的契机再写吧。这本书的内容,尚且撑不起这个课题。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