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东北部,有一条河蜿蜒流淌,迂回北上,有她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了雄鸡的巨冠。这里是中俄边境,她从大兴安岭奔腾而出,滋润两岸的万物,哺育这里生活的民族,创造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她,就是额尔古纳河;这里的民族就是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座城市就是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与大兴安岭的衔接地带,原始森林植被茂密,无边无际,神秘而又宁静,夏季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冬季银装素裹,冰封雪飘。这里生活着一支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民族,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简单地来说,这部小说介绍的是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接近一百年岁月的变迁,他们与驯鹿为伴,住在原始的大兴安岭里,与大自然共舞,但不竭泽而渔,信奉萨满,迁徙狩猎,婚丧嫁娶。以主人公“我”为视角,跨越近百年的时间,经历六代辈分,从清晨这个民族的恬淡美好,到正午的日军入侵,苏联入侵,最后到新中国建设,伐木工进入大兴安岭,民族开始衰败,无奈地走向没落。给予读者不仅仅是鄂温克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更诉说了一部民族变化的史诗。
恬淡美好的原始生活
这部书里,鄂温克人与大自然的相处在迟子建老师的笔下跃然纸上,夏季,在桦树皮与毛皮搭建的希楞柱里,俯身躺下,抬头透过帐子的缝隙,可以看见清澈无尽的银河,耳畔吹过林间的风,虫与兽的声音回荡丛林里;冬季,他们用冰钎凿开额尔古纳河冰面捕鱼,带着自己的驯鹿迁徙,捕捉灰鼠,用各种动物的皮毛与安达商人交换物资。驯鹿是神赐予他们的伙伴,温顺且又富有耐力,是行走在林间的精灵,饮着山涧甘泉,春季吃青草,夏季吃桦树叶,秋季吃蘑菇,冬季吃苔藓,它们不单单是牲畜和坐骑,也是他们的信仰!
魔幻的现实主义
书中的“迷信”没有封建色彩,山神,火神,玛鲁神,萨满都是他们虔诚的信仰。书中的小故事囊括了一种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比如:尼都萨满讲起猎人与火神的故事,因为有火,他们才可以在寒冷的条件下生存,他们对火感恩,也敬畏火。
魔幻的现实主义不仅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更体现在鄂温克人信仰的神,他们信奉萨满神灵。说起来神奇,成为萨满的人在当萨满前会出现某些不正常的迹象,让人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小说里一共写了两位萨满,一位是我的伯父尼都萨满,一位是我的弟媳妮浩。分别来说一下,对尼都萨满的神奇力量的描写体现在两件事情,一件是为发高烧的列娜跳神后,列娜恢复了健康,一只小鹿代替她离开了世界,另一件是为了日本人吉田腿上的伤口跳神,而吉田的战马离开了世界。比起尼都萨满,妮浩的萨满中更具有一种悲情的色彩,透过魔幻的现实主义,更能让读者看到以命抵命的残酷法则,以及妮浩伟岸的人性。她既是一位萨满,又是一位母亲,拥有这美好的爱情和忠实的爱人,却不能见死不救,一次次跳神,一次次用自己的骨肉交换他人活下去的机会,甚至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
她为救汉人何宝林的儿子,自己的孩子果格力却在树上追赶蝴蝶不幸坠亡;她为救被熊骨卡住咽喉的马粪包,自己的孩子交库托坎却在采摘百合花不幸被毒蜂蛰死;她在救人回家途中坠入深谷,幸好被一棵白桦树接住,自己的孩子耶尔尼斯涅不幸溺亡;她为救偷食过多鹿肉而昏迷的汉族少年,自己却产下一枚死胎等等,甚至最后为了扑灭大兴安岭的大火,自己跳神后死去。在她身上,萨满与母亲的身份是矛盾的,可以想象,她穿上神衣后如坐针毡的感受,这种魔幻的描写,升华了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细腻的写作笔法
这部书里作者迟子建用了很多细腻的笔法,为读者讲述鄂温克族人的故事,其用一个苍凉的自述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绘声绘色地讲述近一百年的风雨,小人物口中流淌的历史,宛如额尔古纳河水一般,静静流淌,但可以使人心中的石坝摇摇欲坠。仔细对比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会发现每一部小说的作者对脚下的土地都充满了一种感情,就正如作者所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一样,是需要机缘的。首先,它必须拥有种子,种子是万物之母。其次,它缺少不了泥土。还有,它不能没有阳光的照拂、雨露的滋润以及清风的抚慰。”艰苦朴素的原始生活被作者赋予了情感,鄂温克人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即使是男女之事,也化作笔下的风声,充满了温情。森林里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片雪,每一只生灵都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情感,一切生机盎然,即使生离死别,冥冥之中也有自己的定律,对作者来说,也是这一片土地所赋予的,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走完自己的一生,自然是永恒的,山,河是永恒的!
说不尽的感慨
小说以时间为线索,用一天时间,概括了一百年的风雨,从“上部:清晨”到“中部:正午”再到“下部:黄昏”,最后到“尾声:半个月亮”,24个时辰,每个时段对应一段历史,清晨对应从清末《尼布楚条约》签订到日军入侵这段历史,正午对应抗日战争至苏联入侵,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民族从日军入侵开始有了变化,最后到“黄昏”发生裂变,黄昏这段历史指的是“新中国建设,绿色宝库开始被开发”,伐木工人进入大兴安岭,鄂温克人的生活遭到挤压,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击与践踏,使整个民族渐渐消亡,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读完了留个读者的是一棵大树连根拔起的死亡悲伤与恸动,一曲挽歌萦绕在每位读者的心头,“我”听着熟悉的鹿铃声,留下深深的执念,在所有人都表示追求所谓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时,毅然决定转身向后,寻找那逝去的美好。也告诉了我们,尊重这样的一个弱小民族的文明信仰是真正的人类的文明。在这近百年的时光里,鄂温克族的爱恨情仇推动了整个历史的发展,比如:依芙琳与玛利亚的错误爱情矛盾,“我”对达玛拉与尼都萨满的畸形爱情误解,拉吉米的固执导致马伊堪的悲惨等等。在时代的浪潮中,发展与保留总是矛盾的话题,引人思考的正是书中那句话——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开发是没有过错的,上帝把人抛在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吗?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生存!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驯鹿民族的孤独,或许都成为尾声半个月亮的轮廓,往事在风雨飘荡时,只愿汉化的驯鹿人还能记起往日的山林岁月!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