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作文最新

征文网 2022年2月28日读后感评论58 阅读3583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发现了自己许多不妥的工作方式。发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发现了一些教育的好方法。而我们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在以结果和考试为标准考核的约束下,忘了运用这些好的方法。比如,空喊着“阅读!阅读!”可是没有时间去指导,没有在课堂上落实。曾经认为与孩子打成一片是快乐教学的起点,但是后来却在繁杂的事务面前,与学生之建立了一层厚厚墙。曾经痴迷于大自然的观察与寻觅,也相信这样美好的浪漫一定是学生的美丽的记忆,但是,在城市的森林里,却迷失了那个有思想,有个性的自我.......苦苦地工作,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在磨失的时光里,蹉跎了理想。这个假期,我倾听大师的声音,在他质朴的箴言的记录中,我决心倒空自己重新出发。

首先,要彻底翻转课堂,和学生一起观课,在疫情之后,让课堂教学彻底升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课下师生一起准备,而不是教师一人的精心准备,在不可复制的,在不可重回的课堂上,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被强烈地磁化。要做微课导学,要用导学提纲引领学生的学习进程,提前预设好,设想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以阅读教学为例,除却导入的花式,就可以把导学提纲出示出来,让学生按纲学习,学习碰到困难,就准备着手讲。在重难点处,提前让学生有所准备,这样就可以让教学完整、顺利推进。我在想着我们可以录哪些微课,知识点,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录成微课,关于阅读理解的一些方法,关于习作的一些方法等,这个的确是要花时间去做的,不做,我们教学就会是疫情前的状态的继续。

第二,给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语文学习困难是什么?不会造句,不会体会,不会表达,不会概括......我们就在此搭建起学习的支架。这些不都是有方法吗?给出填空让学生去做,不就变得容易了吗?任何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如何逐步引导学生学懂学透,就是靠着一些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在其间思考,绝对不是老师自己设计,自己回答。搭建支架的过程中必然包括研究通向解决问题的路径,学生会碰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必须提前准备好帮助的方法。这个解答的过程,不是问题高高在上,无所思考,拿来标准的答案,和盘托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这是不合适的,学生一定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而得到的解答才会被学生所掌握。比如,随便一个问题,问学生,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学生不知道,猜得不对。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不进一步搭建理解探究的支架呢?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呢?必要的不妨进行提供多项答案供选择。再比如,面对一篇篇课文,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设计,但是我认为还应该从应试的角度,为学生再次搭建学习支架,考核学生是否学懂了。我觉得这个支架与教学设计是有区别的,它是浓缩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更多地立足于对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当然了,还是要顾及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建立支架,也即解答提示。

第三,不是花大量时间去补习,而是通过关爱与阅读引导,去开启心智的大门。这一点,我觉得我做得不好。我总是花大量时间,在后进生身上,给他们补课,花别的时间,看着他们写作业,实际上,看似付出,实际上的收效甚微,我很疲劳,学生也很无奈,也觉得自己很笨,也提不起兴趣。我把我的空余是时间用来把几个后进生拉来,看着他们完成作业,必要地进行讲一讲,这样以为是不抛弃,不放弃。但是,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对阅读的重视的一再提出,我彻底被打动了。我想,如果我早点接接触这一本书,也许我的工作方式,会是早一点优化,不过想改变,一切都不算晚。我不会再这样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让自己停歇,可以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付出时间,牺牲自己原本可以“修养”的时间。在上阅读的时候,强化激发阅读的兴趣,加强与孩子的对话,让阅读课成为孩子们都喜欢的课。当然,重点是那些看起来不太爱学习的孩子,得把他们能够牢牢地抓住,是重中之重。最本质的核心是课程本身的设计对后进生的吸引力要强。怎样作答,作答到时什么程度,遇到困难怎么办?解决的路径是什么?这一部分的孩子要怎样思考才能解决。如果,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还不行,那么就进行,另外的阅读渗透。不在知识能力的本身去强拉硬拽,而是开展更加有趣的阅读活动,有一天比谁知道的新鲜事儿多,有一天比谁读得得量大,有一天比谁懂得的做人道理多,有一天比谁认得的生字多,有一天比谁积累的好词多,有一天比谁记录的好句经典,有一天比谁知道了科学知识最前沿,有谁把阅读和绘画结合起来.......总之,是遵循学生的爱好去激发学生去阅读沉淀。

第四,对于后进生的关注不是知识、能力上的关注,而是兴趣的激发,爱心的期待。绝不是打击、贬抑。引导他们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有趣味的阅读之中来。就算是分层的补习班也是阅读的开智,而不是知识的重复。当然了,这其中的开展方式,是有学问的,一套严密的训练方案与训练模式,是应该被固定并被推广开来。一部分学生的启蒙教育出现了问题,不解决启蒙的问题,就无法进行智力教育。这一点与上一点是有些相通的,我们都知道,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倾听理解能力非常弱,他的智力活动频率是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的。久而久之,知识与能力的增长就会出现一个更大的断层,而且断层越来越大。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淡下去。怎么办?这部分孩子是根上出问题,一味地修理枝叶,促其茁壮,显然是拔苗助长,劳而无功.根上出了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治理,也就是这部分孩子的阅读理解思维是出了问题的。是智力没有开发好,就要补上这最根本的一课,怎么补,智力开启训练,或者实践探索训练,或阅读开智训练,用信任和尊重不断地激起这些孩子对自我的认同。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感,当然,是从最基础开始的,考核线是不能以正常孩子达的水平作参照的。我想,只要因材施教,用对了方法,不厌其烦,他能真正地感兴趣,这个孩子智力发展,就像是粒种子的萌芽,总会在蒙昧之中,奔突跳跃,最后破土而出的.这时候,也许别的孩子已经茁壮了,他才发芽,那又何妨呢?每朵花都会绽放,只是花期不同罢了.尊重每一个孩的认知,尊重每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做为教育者的天职。教育的确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教育的过程不是工厂批量加工零件,而是培育,有些苗株虽然已经破土,但是精神的成长是没有破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一部分特殊的孩子,让他们的精神生命成长起来。用思考代替记忆,用感知代替背诵。这部分智力较差的孩子,原本就记忆能力较差,如果再重复强制让他去记,反而没有任何效果。把他的记忆形成思考的训练方案,来辅助记忆,才是最好的帮助方法。

第五,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思考起来。课堂与其说是师生共舞的平台,不如说是老师辅助学生起舞的平台.不是老师带领几个学生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而是全体学生,一个不少的共同推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思考起来,这是多么重要啊!不能让他们随意的蒙混。那么,这个以小组这单位的学习团队,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得制定一套小组长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推进策略,这个小组长必须绝对能引领组员的学习。方案的推出,辅之以支架的建立,把难度降解,让努力的方向更明确,让解答的兴趣更浓厚。当然还有在学生玩耍中多做思维体操的训练趣味题。

第六,让我们的课堂成为观察与发现的平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思维训练。多多的设置发现的问答,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思维的训练过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定可以设置这样或那样的发现问题的,让最慢的学生都有思维的痕迹,才能算这一堂课是教学成功了。

第七,周末布置走近田野的作业。大自然,蕴育万物最好的摇篮,走进大自然不仅能够放松身心,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大自然应该一个万能的灵丹妙药。我们在课内,也许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安全问题一直是比较敏感的话题,那么,我们就应该要求孩子,要求孩子的家庭,在周末走进自然环境,草木花树,河雨云风,这些都是疗育书本疲劳综合症的的最好医生。而课内把大自然的让多放给学生多看,通过美的呈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我觉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特别需要这样的疗育,水泥森林硬化了城市里的孩子的心灵,而山川田野则柔软了他们的心灵。另外,一定要在周末布置劳动的作业。不管什么劳动,只要动手参与了都要鼓励,最好还形成考评,变成班级的一项制度。第八,给学生创造自由安排的时间,让他可以尽情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由相对于课堂,空气相对健康,我们要孩子健康,那么,我们就要多给孩子自由。从早到晚把课程排得满满的,显然是不合适的,就目前的体制来说,多上一些自习课,倒是很好的,不用给任务,让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为了赶课而去挤占课堂,那样学生带着情绪上课效果并不好。

这就是我通过阅读,得出了最深刻的7点,我想我会很好地践行,让大师思想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光。

继续阅读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