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艺谋的《一秒钟》有些感慨。
劳改犯张九声,他从劳改农场出逃,冒着罪加一等的风险横穿沙漠去看电影。
西北小镇的少女刘闺女,母亲早亡、被生父抛弃,与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她要去偷胶片。
范电影,二分厂的风云人物,有几十年放映经验的金牌放映员。
两个抱着不同目的而来的人,一个要偷,一个要护,因为“互斗”产生了深深的羁绊。三个人通过胶片电影相遇、相争、相知,相容,相助,以致互生怜悯。
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又简明,围绕一部电影胶片展开故事,这个设计不可谓不精巧。
张九声为什么要去看这“一秒钟”?
是因为听说能在电影正片播放前加映的22号《新闻简报》里看到自己的女儿一秒钟。6年前,他被划分为“坏分子”,关入农场劳动改造。老婆离婚了,女儿为了消除影响,坚决与他划清了界限。《新闻简报》里有因为他“坏分子”的身份受到了牵连不得不以十四岁的年纪就去与大人争着抗粮袋的最后影像。女儿已经去世了,
电影,对他来说是一种念想。
刘闺女为什么要去偷胶片?
因为弟弟学习好,所以向邻居借来了灯具,但是不小心烧坏了胶片制作的灯罩。为了能让弟弟继续学习,为了能把灯罩还给邻居免受他人的催逼、欺凌,她不得不去偷。
电影,对她来说是一个灯罩。
范电影为什么没有清洗胶片的药水?
因为他儿子曾因误饮药水坏了脑子,不能子承父业只能去赶大车。场长亲戚杨河,屡次三番想夺走他放映员的位置。他利用拯救胶片行动,进一步树立了权威,打击了对手的气焰。
电影,对他来说是一种地位。
故事原因清楚、耐人寻味,情节设置合理,推进速度适宜。
《一秒钟》的上映遭遇了不少波折:2019年《一秒钟》曾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后宣布因技术原因撤出影展;也因“技术原因”不能在厦门金鸡奖首映。
公映版中,有三处十分突兀的情节:
1.范电影面带理解地说:这样做,才能消除爸爸是坏分子对她的影响。
2.刘闺女站在凳子上说:这就是你女儿啊,没被面袋子压死啊。张九深立刻气急败坏地踢翻凳子。
3.张九声突然像祥林嫂一样,在放映室幽怨地说:14岁的孩子,跟大人争什么呢。
真相是:张九声是劳改犯。家庭成分不好的女儿急切地想要表现。为了在记者面前,表现出自己要抢第一袋。她急急忙忙冲上去。结果扛的时候,卡车没停稳,被车撞死了。
被剪掉了一句重要的台词:
才十四岁,跟大人们争什么呀?”
“她得争,争了才能消除你对她的影响嘛。”
“她死了”
三个字,不足一秒钟。
“被风沙埋没的胶片,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结束。”张艺谋说。这也是电影原本的结局。
另外,这部电影还饱含一个电影人的情怀。
“《一秒钟》很像我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我真的希望它能够和观众见面。”张艺谋如是说。
的确,它很像《天堂电影院》。
电影在那个年代是神圣的、权威的、高傲的。
人们两个月才有一次机会看电影,所以当过节,即使看过千百遍,里面的歌曲能唱,里面的台词倒背如流,人们也乐此不疲,也津津有味。《英雄儿女》我看过十几遍,《刘三姐》我倒背如流。
从范电影这个人物在当地的地位就能看出来。他不是官,胜似官,穿得整整齐齐,端着大茶缸,踱着方步,所有人对他都毕恭毕敬,连吃面别人也会多放一勺油辣子。他要处理被拖坏的胶片,一呼百应,所有人都招之即来,指哪儿打哪儿,丝毫不敢有所违逆。俨然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人们只为能看成电影。
人们早早就扛着样式各异的凳子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现场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电影却能让他们目光集聚、瞬间安静下来。有人坐在凳子看,有人站在凳子上看,甚至有人站在自行车上看;有人坐地上,有人骑窗户上,有人站墙角,甚至连银幕后边,也一个空位不剩。电影画面是人间最美的图画,电影声音是人间仙乐。人们如饥似渴、如痴如醉。
胶片,也是一种情怀。
灰蒙蒙的电影胶卷被小心翼翼地供奉在棉被上,用筷子轻轻地挑弄整理胶卷,自制蒸馏水仔细地清洗,用扇子手动徐徐扇风吹干……当宣布抢救成功的那一刻,男女老少像庆祝一场伟大胜利一样欢呼雀跃。
在给《影》作宣传时,张艺谋曾说过一段话:
无论在全世界哪个国家,看电影都是很高端的。
大家都仰视她。觉得这是个电影,不可等闲视之。
观看电影方式是花钱买票、大家集合起来,把灯关了,手机也不能看,啥也不能干,不能大声喊,一种非常朝拜式的正襟危坐。
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女神,代表了我们对艺术的极度敬仰。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