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大全1
向晚意不适,浅斟品茗,百无聊赖之际,脑中不觉想起黄庭坚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于是,愧疚感顿生,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此书一年前就已购买,盖因其名如雷贯耳,然书上长久落尘,实属罪过。今日读来,欲罢不能,读罢掩卷,只能说,半个多世纪过去,大神依然是大神!苏先生治教之绝学,乃吾辈学习之范本!
学习一:以儿童视角看待教育
苏先生深情地说:“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曾忘记自己也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孩子,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儿童视角的人,是绝对当不了好教师的。
犹记得初带一年级时,第二学期开学后几天,小王同学跑来办公室,泫然欲泣,却只字未讲。在我几度询问之后,才缓缓开口道:“周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看我一脸茫然,他脖子一扬,头一偏:“开学报名时,你表扬了好多同学,说一个寒假都长高了,你还说唐×长高了3厘米呢!我寒假也长高了,还长高了5厘米呢,但你就是没有表扬我!”小王一肚子的委屈倾吐而出。一时间,我哭笑不得,本想一笑了之: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或者再过几天就忘记了。但是转念想到,当时的他满是渴望的眼神等待我的表扬,而我却置之不理(或许压根就没关注),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满心欢喜。于是,我学着他刚才的样子,义愤填膺地说:“这是周老师的不对,我要批评我自己,我下次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能原谅我吗?”为表诚心,我举手对天发誓道,“我今后一定要关注小王的身高……”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点点头:“嗯!我原谅你了!”说罢,就喜笑颜开地跑出去了。
时至今日,我仍然非常庆幸,小王能告诉我他的“小情绪”。他的一席话,对我的教育之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敷衍他,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了解他的想法,获得了他的原谅。当然,读完苏先生的书后,我也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今后要更加细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以儿童的心情去理解儿童。
学习二:以课外阅读滋养儿童
在苏先生的著作中,在他给教师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甚至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我一直认为,不会读书的孩子是没有将来的,尤其是我所带的农村孩子,唯有阅读,才能引领他们走向远方。
一年级时,我尝试和孩子们读唐诗宋词,二年级学平仄,三年级走进《日有所诵》。一度以为,有这样的潜移默化,孩子们定能爱上阅读,最终,善于表达。奈何,我在讲台上“激情四溢”,课下学生对阅读仍“岿然不动”,让我深感“恨铁不成钢”。直到读了第三十章《关于学生的智力生活》,其中有一言:“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们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昨天收获的东西。”这时,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镜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去感染学生,教师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如果自己不进行实际阅读,没有文化底蕴,每日只是重复昨天的工作,又如何能真正带领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滋养他们的心灵呢?
学习三:以动手劳动促进成长
在苏先生的第二十六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许多聪明的、有天赋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在亲手参加创造性劳动时,才产生求知兴趣。”这里的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们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苏先生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让我想到去年暑假,带着懵懂和憧憬加入长沙县综合实践工作室后,所做的一系列尝试。在学校,用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种蔬菜、收瓜果、逗蝈蝈、观蜗牛。在我的指导下,回到家中,他们也不停歇,进行水稻种植的调查,体验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美食,收集桂花做成茶……此时,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的梦想可以是做一名普通的农民,养蚕种桑,下河摸鱼,水洼里打滚;也可以是做一名勤劳的美食专家,不同的季节做出不同的糕点……
当然,我和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金秋十月,一片片银杏叶掉落下来,在铺满金色扇子的水泥道上,孩子们把叶子拾起,做书签,谱上诗,聊赠满校秋。有许多平时课上不敢言语的小女孩也会跑过来和我分享:“周老师,这样真有趣!”这一方天地里,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令他们乐此不疲。这些劳动生活也成了孩子们写作的丰富素材。二年级时,在孩子们的“图画日记”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图画更为精美,天空,河流,大树,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也能载入画册,许多课堂上没听过的语言也流泻在他们的笔尖。
像苏先生说的,“春季和夏初,应带领学生远途参观。”虽然没有条件带他们远游,但我坚持走进自然,和孩子们一起春播种秋有收,夏有莲蓬冬扫雪,尽情体会乡下人家劳作之乐。
风乍起,吹动满室馨香。低头续盏,茶已渐凉。苏先生圣贤之心,培植沃土,获之以花。先生虽已故,然其著作永流传,今日细细品读,心中久久激荡着涟漪,教育无它,用心而已。教育之路,有苏先生作伴,甘之如饴。(周文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大全2
在工作室“共读一本书”活动中,我们有幸重温经典――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细细品读之时,不仅仅感动于他的教育情怀,折服于他的教育智慧,共振于他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这部可以穿越时空的经典之作带给我的启发和感触。
在第2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作者举了一位讲课非常精彩的历史老师用一辈子来准备一节课的例子,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书中这样说: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这一段关于读书的建议,可谓字字珠玑,信息量之大,让我不得不掩卷沉思:中国人对读书有一句最浪漫最诗意的解读――“最是书香能致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读书能让“致远”走多远?
一、登高致远——提升专业品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教师而言,书籍更是专业成长的能源。我一直认为,一堂好课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主要就是学识的魅力,这种魅力,更多的来自阅读。一个肚子里有学问的老师,上课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俯视古今,连通中外,这样的课自然就有一种超出一般教师的境界;而一个脑中空空如也的老师,只会根据教参来备课上课,课上得小心翼翼,捉襟见肘。一个老师,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专业阅读,才能积累专业知识,开拓专业视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二、厚积致远——丰富人文素养
有些老师读书有很明确的功利色彩,认为只要读教育经典专业读物就行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备课找资料。其实,老师读书是为了充实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为了能够站在精神高地俯瞰我们的每一堂课。读书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丰富人文素养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博览群书的老师不会自甘平庸,俗不可耐。可以想象,当一个被诗意浸润过被哲理熨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老师走进课堂时,会产生怎样一种直达学生心灵的震撼力啊!这样的老师,对自己的工作有高远的立意,对课本知识有不一样的洞察;这样的老师,保持着自己的敏感,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老师,不会将自己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不会将自己的课堂浅化庸俗化为知识的堆积。这种精神世界的充实与丰富,是那些只能根据教科书参考书来教学的教书匠无法体会的。
三、宁静致远——享受职业幸福
周国平先生曾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多数的教师已经陷入了这种可悲的状况,麻木、浮躁、功利,成为工作的常态,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阅读那些充满哲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书籍,涵养睿智的眼光、深沉的思想,去发现生命的真谛,参悟教育的意义,摆脱名缰利索,从容行走于美好的教育世界,享受职业幸福。
可是,问题来了: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大部分教师还是不读书呢?
“非不知也,是不行也;非不行也,是不恒也;非不恒也,是不乐也”。
那些说着“太忙了,哪有时间读书”的老师,是因为没有把读书当做内在需要并养成习惯。
那些说着“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老师,是因为他期望读一本书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不明白非功利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那些说着“年纪大了,读书也记不住”的老师,是因为在苛求自己必须记住什么。其实记不住很正常,但读过的书绝对不会白读,因为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会化作你的精神,你的灵魂。
那些说着“读书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刷刷抖音逛逛淘宝”的老师,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思考的幸福。
最后,我想问:老师,今天你读书了吗?(史建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大全3
读书能让我的眼界开阔;读书能让我更容易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读书能让我丰富自己的生活。像寻常一样打开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打开了热爱阅读教育教学方面书籍的大门。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没有板着面孔的故作高深的说教,有的只是时而会心的一笑,掩卷沉思,满口余香,受益匪浅,尤其是以下两条建议,让我感触颇深。
一、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我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种静气,就是在拒绝了匠气,俗气和燥气之后,能静下心来感悟生活,潜心工作,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只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想通,一些东西只有正经沉静下来才能清晰的思考,才能沉淀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而一切与教育相关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沉静的心态,没有一种平稳的心绪,是无法有较缜密而全面的思考的,当然也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做精,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
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了人的唯一目的的时候,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将以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理,更应把教书当做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该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她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的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在我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我将把这些理论和感触运用到自己、学生和生活中。让读书带给我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不仅让我受益,也要让我的学生受益。(王晓琳)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