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学校响应教体局号召,在全校教师中推进“假期阅读活动”。因而我有幸读到了当代教育名家李镇西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艺术,我于二十年前已经接触,曾经作为年轻的教育懵懂地坐在报告厅里当着李老师本人的面聆听过,当然这些精粹也被引用在后来很多教育专家的报告里,被转述在百度上的很多网文里……最近几年,我也时常关注公众号“镇西茶馆”。因此,我的教育行为和教学行为无不受到他的或多或少的影响。但真正拿到他装帧精美的专著书籍,且认真坐下来系统地进行阅读、圈点、批注、记录,倒真是第一次。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的一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述了李镇西30年来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育理念和实践等,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书中处处荡漾着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每每开卷撷取其中一个,品来便觉醍醐灌顶,撼人心魄。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如今网上关于教育的五花八门的信息对教师的冲击和干扰太强烈,甚至太刺激。这本书中记录的发生在当年的特别案例,在今天看似再普通不过,一些当年独特的经验现在已成为普遍做法,在语言和素材方面也有很强的的年代感,但在文字背后隐藏的哲理和智慧却愈发光彩熠熠。携带着这些实践经验,昂首阔步从书中走出来的这位热忱的教育赤子,却是那么的鲜活、立体、真切和富有感染力、号召力!
李镇西在30年前是当地一线教育者的代表,如今,是中国教育研究届的翘楚。几十年如一日,心态之纯粹、淡泊,教育激情之热烈执着,令人折服。有人称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初听觉得是个称号,细嚼他字里行间的教育精髓,就会认为那是名副其实的评价,他应当之无愧。
就这样每天读几页,如期完成。掩卷静思,收获太多。稍作梳理,分享于此。
01、敏锐者才会创新,细心者才会有爱
李镇西老师曾说:“我觉得我有一个许多老师不具备的特点,就是特别敏锐,特别细心。”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每当接一届新生,李老师就发动孩子们向校长写信,就学校建设、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建议。每次假期他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长途旅游,或是到深山老林里探险,或是到风景胜地游玩。“当我与学生在风雨中饥寒交迫的经过八个小时的登攀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时,当我与学生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白雪皑皑的峨眉之巅时,我与学生都油然产生了风雨同舟,相依为命的感情。”在周末他安排每一位市区同学邀请一位外县农村同学到自己家做客等。李老师在班上立下规矩,凡是学生病休三天以上,班里必须派人去慰问,病休一周以上班主任再忙也要亲自去看望,对于那些由于特殊原因不能经常享受家庭温暖的同学,更应关心。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教育工作者所有的师爱,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是和学生喜怒哀乐的共振,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影响。李老师是一个会爱的人。
02、“阅读欲”就是“生存欲”,“写作欲”就是成长力
在教育战线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忙于应付教学和生活,辛苦不堪,却庸庸常常,生活事业起色甚微。李镇西是一个随时能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教育者。他从年轻时就读书看报,著书立说。三十年前,他就专门阅读几十本古典类书籍,几十本文学类书籍,几十本教育类书籍,几十本人文类书籍,几十本杂志类书籍等等。他边读边思考,当他因不断汲取而饱满的教育思想意识喷涌而出的时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在书中不吝指导读者的阅读范围:“一般说来为教育科研而进行的阅读,其内容可侧重于四个方面。一是经典教育理论书籍,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著作,这是青年班主任必不可少的理论素养。二是杰出教育家的专注,在有了一定阅读基础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一位或某几位教育家的著作,做系统阅读重点研究。三是反映国内外教育研究最新观点,最新动态的教育报刊阅读,这些报刊可以使我们从别人的研究中或者受到启发,或者避免课题撞车。四是反映青少年学生生活心理的各类读物,包括学生写的和写学生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等。通过这些读物,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认识我们的教育研究对象。”这种近乎实用的指导简直真诚直白到推心置腹。
勤于写作写什么?李老师告诉读者,一是记录自己平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思想火花,一次联想,一回顿悟,一个念头,一缕思绪,都可以以随感格言的形式记下来。二是教育笔记,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成功或失败的做法,对特殊学生的跟踪教育等等。三是教改实验报告,学生心理调查报告,班主任工作总结等材料。四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写成的、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育论文。在这四类文字中,前两类一般是写给自己看,而不是为交流发表而写,其主要目的即为练笔,也为积累。后两类文字则可以在校内外交流,或是投报刊,这是使自己科研成果被社会承认的一种形式。”
03、自尊者才会自励,自信者才能自强
本着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定下美好基调的教育目的,李老师总是抱着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于是师生之间出现相互欣赏的和谐局面。“新学期第一次见到新学生,我把我早已准备好的礼物送给他,一句话和一本书,这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要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欣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很多学生会羡慕那些无所事事的同伴,不自觉的受其影响,在对教师的引导多次抵制后,误入歧途。挽救思想波动的学生时李老师的语言掷地有声:“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不学习,而沉溺于电子游戏,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追逐庸俗,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没有理想,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放纵自己的懒惰,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这一辈子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我们也要在高中三年,这流金岁月,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学习,通过书籍,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大师对话,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很早见过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今天想借用它另一层面的意思,那就是学生需要肯定和激励。我所在的学校德育的主题是:“学校因我而美丽”,具体到校园、班级、寝室、餐厅、小组、家庭等方面,引领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校的本届九年级学生在六七八年级时不止一次的经历过“无人监考。”在相互信任的能量场中,学生们凭借自己高度的自制为自己赢得了诚信的名片,与此相似的做法很多,不一而举。所以,这届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以往学生出色。尽力教育并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是一种教师自信。
04、教师只能教书,教育者才能育人
把教书当职业,你会很累,把教书当事业,你就会很幸福。深受职业之苦的人会很反感这样的“鸡汤”,于是,在舒适区待时间长了就陷在旋涡中无法自拔。李老师认为,高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当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最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辞研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是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可见教师的专业多么重要!而要使自己成为专业的教师,钻研和研发又是多么重要!这些都绝非一日之功,又有多少人坚持去做了呢?
近段我校发出号召:“每位师生都要为自己的名字增色!”这实际上就是对师生素质提升的一种激励,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发令。这个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你教我受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平衡早就被打破,而教师却只一味的固守自己思维的平面化、二元化,教育教学方面就会自讨苦吃,而自救的方式唯有学习。
05、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李老师最初是一名专业技术精湛的语文教师。同是语文教师,作为读者,我在阅读他的文字时,有更多的共情之处。试问,全班性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有多少个语文教师搞过?有多少位语文教师觉得它是无意义的?有多少位语文教师都轻而易举地避开了教材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课?但李老师从不回避教育资源。而面对升学考试压力、质量提升难题,我身边的多少语文课堂已经变形为灌、抄、读、默的演绎场。答题格式、套路、捷径被我们运用的臻于完美,学生走出语文课堂却对生活中的语文近乎麻木。
即便在今天,各个与语文相关的公众号上见过无数的形形色色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实录,但他的三十年前的推陈出新的教法仍旧令我耳目一新。口语训练、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等等,语文课在他手中游刃有余,精彩纷呈,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并不断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尝到语文的趣味。三十年前,他指出“让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无中生有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问题”,他让问题成为课堂的支撑力,成为学生深度思考的牵引力。而今天,我校的课堂改革的主要特征就是“问题引领课堂”。不可否认,不知不觉,他的理论其实已经指导我们很久很久。
尽管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但请不要把什么都推给“体制”,带着镣铐跳舞的人也能称之为“舞者,”可惜的是,有的人一直不敢舞,一直是个看客。我想,爱学生,爱专业,爱事业的教师,偶尔有点新点子,慢慢的抬起脚步,踉跄的身影也会逐渐变成连贯的舞姿,并会逐渐曼妙起来!(陈向琼)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