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这本书名字,你听上去可能有点陌生,但《故乡》的主人公闰土,你一定熟悉,语文课本中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就是从《故乡》里截取的片段。《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看上去非常美好,还掺杂着童真,那《故乡》岂不是也是如此呢?
事实反而相反,《故乡》整本书主要情感是凄凉的,掺着旧社会的险恶的,他讲了“我”(鲁迅)回到故乡搬家,与儿时伙伴闰土重逢,与儿时的杨二嫂相见的故事,篇幅虽短,但却让人回味无穷。
我最敬佩的是鲁迅先生高超的环境与外貌描写,文中有一段环境描写是这样的“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从阴晦,冷风,呜呜,缝隙,苍黄,横着,荒村,等平平无常的词,组进一个句子中,得到了一个奇妙的效果,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坐在船内,从缝隙往外一望故乡一片荒凉。我心禁不住与鲁迅一同悲凉起来。
短短一个环境描写像一个钩子,将我的心紧紧抓住,让我骤一惊的是,原来环境描写也是可以表达感情的,这更让我对鲁迅产生敬仰!
我最喜欢的还是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例如这句:“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我们便熟识了”。作者抓住闰土这人物的主要特点,从紫色的圆脸,看出闰土的健康;从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看出乡下人独有的朴实,从他见人怕羞只是不怕我,看出闰土热情友好......,短短几句话,一个健康,可爱的乡下孩子,生灵活现在纸尖,让人不得不喜欢,这样有趣好玩的外貌环境描写在文中还很多,建议你同我一样,拿起书,细细读!细细品!
课文《少年闰土》最后一句“我也曾送闰土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鲁迅还是有和闰土见面的,只不过少年闰土早就变成了中年闰土罢了。而这次见面记录在《故乡》中。
当鲁迅等着要见闰土时,闰土并没有马上出现,先出场的是杨二嫂,这位杨二嫂年轻的时候叫“豆腐西施”,是一位皮肤很白,很美丽的青春少年,而且性格娴静。但是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杨二嫂变了一个瘸脚伶仃,毫不在意形象冷冰冰的女人,原文中把她比作“圆规”实在合适不过了。
她性格变了,变得尖刻,世俗,贪婪。杨二嫂来到鲁迅家,是想白白要走他们的家具。鲁迅告诉她,家具是拿来卖的,杨二嫂很生气,说鲁迅有三房姨太,出门八抬大轿,这么有钱却如此小气。临走时,她还顺手牵羊,拿走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当然,杨二嫂这些话是道听途说的假话,当时的鲁迅只是教育局的小人物,没有啥权势,可有可无,怎么可能那么阔呢?
再说闰土,昔日的英雄少年早就变成饱经风霜的中国农民,昔日哥弟称呼的伙伴,竟分明且恭敬地叫我“老爷”......是什么让美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一样的杨二嫂呢?是什么让儿时的小英雄变成了一个苦难深重的农民呢?
是生活的压力,是整个旧社会的环境。那个时代是动荡和混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但地主阶级,封建残余,军阀给普通农民造成的伤害很深。老百姓完全没有选择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权利。面对整个环境的沉重,离别的伤感和故乡的人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文章蒙上了厚厚的压抑,但又因为有了一个有希望的结尾,《故乡》的颜色就变了,鲁迅的侄子宏儿和闰土的儿子水生,简直就是三十年前父辈故事的重演,宏儿和水生的友谊,像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了我们的希望。
鲁迅最后一段很重要的议论,他觉得社会如此黑暗,自己却对未来抱有希望,这跟闰土把希望寄托于神灵,是一样的无奈和无助,但是,人还是要怀抱希望的,就像在记忆中,总是会有深蓝暗夜的天空挂着金黄的圆月,这样的月光,就能支撑我们去面对现实的黑暗!
我想我能记住鲁迅先生这句充满正能量的名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们迷茫无助时,要想起这句话,寻找方向,在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要想起这句话,面对它,击败它:在我们受到指骂时,我们要想起这句话......是的,即使希望可能很渺茫,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在《故乡》这本书中收获了鲁迅现实高超的环境及外貌描写,还有鲁迅先生坚强不屈,怀有希望的品质。这本书篇幅虽短,但却让人回味无穷!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还收获了一个可贵的精神。
你想知道水生和宏儿怎样成为朋友的呢?你想知道杨二嫂后面还会回来吗?快和我一起拿起《故乡》这本好书,寻找答案,得到写作,人生双重收获吧!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