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正面”二个字。书中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还有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其中提到最特别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有效地运用鼓励,而非赞扬。
一、赞扬和鼓励的区别
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
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
二、成功的我是自信自律的我
此书第一章就要孩子们建立“自我”。作者提出了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三个信念。
(1)“我能行。”——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2)“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3)“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另外还有四个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和人生中成功的技能。
(1)内省能力: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2)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3)整体把握能力: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4)判断能力:运用智慧,根据事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孩子们学到的很多社会和情感技能都表现在这七个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中。
现在的孩子有的很迷茫,“我为什么要学习,我如果想学习好就要很累,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为什么一定要上重点高中?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孩子们不必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父母过度保护他们免遭挫折和失望,尽可能为他们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他们被剥夺了以自己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价值感的机会,他们没有能感到自己能干的锻炼机会,他们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可是却常常被要求要有责任感。他们很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家校应当给孩子们多提供这样的机会。
三、用鼓励的话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是所有不良行为的根源。
学生的行为就像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学生的行为,而水下的部分则是孩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那是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良行为也叫求存行为。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他们为寻求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孩子们在能感受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时,他们才会感到安全,才会茁壮成长。
适用于“寻求过度关注”的鼓励话语:
·这很重要。请把它放到班会议程上。
·现在是安静时间。我们可以过一会再大声说话。
·我很在乎你,但我的回答是“不”。
·明天,你可以用整整一分钟时间带着一组人做鬼脸。
·我听到你的问题了,但我要到课间休息时才能回答。
适用于“寻求权力”的鼓励话语:
·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这是一种方式。我的看法不一样。想听听我的想法吗?
·我们将继续这样做,直到我们有时间制订一个我们都喜欢的计划。
适用于“报复”的鼓励话语:
·你真的很伤心。我很难过。
·我不想知道是谁挑起的。我想知道我们怎样才能以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一起去操场走走。
适用于“自暴自弃”的鼓励话语:
·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
·先做这一小步,怎么样?
·还记得你第一次尝试_____吗?还记得你用了多长时间才很擅长做那件事吗?
适用于所有错误目的鼓励话语:
·你愿意和我一起搞清楚,你是否想提高成绩吗?如果是你该怎样做呢?,我想知道你对什么事情这么心烦(或生气,伤心恼怒等等)
·让我们试这个方法,一个星期,然后我们可以重新评估
·我想知道你对什么事情这么心烦或生气,伤心恼怒等等
·铅笔。安静。过一会儿。课间休息。(只说一个词)
看到这些鼓励的话语,我不禁想到了那些课堂上爱接话的孩子,课下爱捣蛋的孩子,常常和同学发生矛盾的孩子,总喜欢指挥别人的孩子,总是做什么也不积极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有不良行为时,要分析出他们属于哪一种心理,从而有效地进行鼓励。孩子们都是有一定的可塑性的,可用知识后天熏陶感化,我们要依据孩子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于自尊水平,责任感缺失,自律性就差。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应该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孩子们应该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他们应该会得到帮助,探索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受到惩罚。他们还应该学到,即使当自己无法控制所发生的事情时,他们也能够控制自己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正面管教的教室,应该始终是孩子们能够学习的场所。孩子们不单单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培养社会和情感能力。教室的氛围和班会的召开能起到十分良好的作用。
孩子们应该参与专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惩罚和奖励对于长期的行为改变没有效果,喜欢奖励的孩子,会依赖奖励的刺激;总是受到惩罚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我要扳平并且反击”、“我是个坏人”、“我下次绝不让他们抓到”的心理。
无论乖巧听话的孩子还是愚拙顽皮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受到良好教育。“学”与“教”都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学生而不感到疲倦。不能漠视孩子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要始终对孩子保持鼓励欣赏的态度。
公众号:pcren_cn(长按复制)
评论